|
根据南方日报社报道冼太夫人墓地的多次专家的考古工作,确定冼夫人墓地在今茂名市电白区电城山兜村内,以下是转发:
1983年,电白县文物普查队在电城开展文物普查时,接收到群众上交的清嘉庆年立的隋谯国夫人冼氏墓碑,并发现了负碑赑屃石,沉默了近千年的冼夫人墓遗址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
第一次考古行动:
2004年7月15日,由广东省文物考古所研究员冯孟钦领队,集合考古专家麦英豪等11人的勘探队正式进驻遗址现场,对隋谯国夫人冼氏墓进行初步考古勘探。
据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出具的《电白县隋谯国夫人冼氏墓考古勘探工作报告》,工作计划分四步,第一步旨在摸清四至概括,第二步是寻找墙垣规格、结果,门的数量、位置和规格,第三步是了解墓上建筑保存情况,包括范围、结构及相互间的关系,第四步是弄清墓的位置及规模。
在1号探沟还发现了三组墓上建筑,而且三组建筑方向一致。出土器物标本共计131件,其中出土的青砖与南朝、隋墓砖风格相似,是最重要的断代依据;在靠近城门出土的1件铁器矛,被认为迄今为止出土的第一件与冼夫人可能相关的兵器。
第二次考古行动:
2005年7月18日,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电白县博物馆再次组织勘查队对遗址进行调查和勘探。陈河说,那次勘查历时半年,揭露面积1600平方米,发现包括主体建筑遗迹、天井、排水池、土城墙垣、中门等在内的建筑遗迹,并出土了大量遗物。2009年8月,在整理两次考古成果的基础上,电白县文广新局将隋谯国夫人冼氏墓和娘娘庙向国家文物局联合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三次考古行动:
2015年末,调查队正式进场。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刘长作为调查队负责人,带队对墓园范围内进行了普探,全面了解建筑遗址的范围、布局和建筑结构。“调查结果再次证明遗址地下遗迹、遗物丰富。”刘长介绍,通过第三次考古勘查基本了解了冼夫人墓园遗址的平面布局、营建方式、结构形制与沿用时代,为遗址的合理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相关的实物资料与数据,也为研究中国古代陵寝建筑制度与建筑文化增添了宝贵的地下文物资料。
最后考古成果,申请全国文物:
2013年3月5日,隋谯国夫人冼氏墓和娘娘庙被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也是目前茂名唯一与冼夫人相关的“国保”单位。
2013年4月,茂名滨海新区接管电城镇。由此,茂名滨海新区、电白区联合冼夫人故里景区,共同推进冼夫人故里的保护和建设。
直至2017年,广东省文物局下达资金对娘娘庙进行修缮。同年8月,国家文物局批准隋谯国夫人冼氏墓园展示利用工程立项。
说在最后:
隋谯国夫人冼氏墓出土赑屃,它的残座仅存其身,首及四足缺损,背部“龟纹”清晰可辨,长达1.3米多,重达1.5吨。据了解,村民不识赑屃为文物,一度当作石头来磨刀,后来学者发现,收集并保护起来,建立赑屃亭,侧立至今。娘娘庙的墙壁上,刻录有清道光举人仪克中吟咏冼夫人的诗(《咏冼夫人》,诗中提到“年深赑屃瘗秋草,夜静笙箫讶古祠”。这也印证了清道光时该赑屃在墓园中。
赑屃是中国古代神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龙生九子,其第七子为赑屃,形似龟而好负重,因而又称龟趺石。《隋书·礼仪三》记载:“三品以上立碑,离首龟跌。”足见墓主人身份尊贵。据报道,广东省考古专家麦英豪1995年在山兜冼夫人墓考察时曾说:“墓城之大,赑屃之巨,及地面宏大的建筑物,说明墓主人的身份极高,在岭南除了南越王赵佗,唯有冼夫人这么高的封号才能相配。”
铁证如山,冼太夫人墓在电白区,现在已被开发成冼太夫人故里,供广大市民前去瞻仰,纪念伟大的巾帼英雄——冼太夫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