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土地政策视角看中国经济
李俊
说到土地政策,往往是批评声音居多,但更需要从逻辑层面搞清楚这个问题。土地财政对中国城市化进程和中国经济增长,都起到深刻的影响。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确实有利国内市场统一,这对中国经济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另一面就是,极大地压缩了地方政府的税收分成比例。作为一种补偿,就把土地收入划给了地方政府,只是当时这个土地收入规模很小。
20世纪90年代后期,很多地方出现财政困难,出现没钱给公职人员发工资。1996年到2000年左右,湛江雷州市发生严重财政困难,出现拖欠公办学校教师的工资。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是分税制改革之后,地方政府税收分成比例降低,但卖地收入规模很小,不能弥补税收分成的大减。
地方财政走出困难,主要有两件事情,一是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二是2003年土地拍挂。有了土地政策之后,地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欠账,不仅逐步还清,同时还出现部分超前。
西方国家城市主要是通过发行债券来融资,比如,美国每年发行的市政债务,通常占到当年GDP的2%。中国城市的融资模式就是直接销售未来的公共服务,也就是卖地模式。所谓的“土地政策”,本质更是“土地金融”。也就是地方政府,把土地70年使用权拿去融资。
中国的房价,不仅包含居住价值,同时也附带公共服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房子就是这个城市的股票。买房,也就是购买这个城市的股票。政府通过发行“城市股票”模式进行融资,从而拿到钱用来搞城市基础建设。
一块土地,要是周围的配套不完善,甚至连最基本的道路都不通,那么这块土地的价格会很低。如果做到三通一平,也就是水通、电通、路通和场地平整,该土地价格方面也会比之前上涨。要是做到五通一平,在三通一平基础上加上通讯和通燃气,土地价格也会比三通一平时高一些。七通一平,在五通一平基础加上通排水和通热力。
地方政府要想把土地卖出好价钱,就要搞好相关基础设施。土地收入,也是地方政府搞好基础设施的动力。特别是道路建设方面,这对土地价格产生很大影响。要是道路破烂,影响出行,开发商也不愿意到那里拿地。为了卖出好价格,地方政府也就愿意在公共服务进行投入。
地方之间在招商引资方面的竞争,影响因素是多方面,但是一个地方基础设施完善程度,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要知道,修建道路需要花钱,地方政府卖地收入,在很大程度上提供资金支持。没有卖地收入,就没有资金用来搞城市基础设施。
资本是全球化流通,假如中国城市基础设施方面不行,道路都是很破烂,人家就会跑到别的国家投资。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完善程度高,这也是中国经济竞争力的体现。土地财政,首先快速提高城市化水平,其次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中国经济竞争力。
土地政策模式就是,地方政府发行“城市股票”进行融资,然后拿钱搞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提升地方竞争力,也有利招商引资。一个地方经济发展起来,老百姓手上的“城市股票”也会升值。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成果,有很大程度在这个“城市股票”上体现出来。
虽然房产税和卖地都可以给政府带来收入,但是这两种模式对经济产生影响是不同。房产税是直接税,给居民带来“税痛”的感觉会比较明显,卖地收入属于间接模式,给居民带来“税痛”比较轻。人们感受到的“税痛”越轻,生产方面就会越积极。
任何东西都有两面,土地财政也是如此,但是不能把精力都放在批评上,从而导致看不到这个政策的积极作用。土地政策,本质上是地方政府融资的模式。
2023年6月13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