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大,黎元为先。一座幸福之城,须有鲜明的民生底色。政府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民生福祉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持续在多元养老、社会保障、民生兜底等方面全面发力。一项项保障改善民生举措落地,一笔笔增进人民福祉资金投入,化为百姓心中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如今,强化责任担当,坚守民生情怀,已深深融入改革奋斗的底色,一幅美好生活的壮美蓝图已在我国大地徐徐展开。
保障民生,托起幸福新生活,促改革、补短板、利长远。在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总有一部分群众因身体、能力或其他原因陷入贫困,依靠自身努力无法摆脱困境。他们是防止返贫致贫的重点人群。党和政府须对他们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牵挂他们的疾苦,听取他们的诉求,帮助他们排忧解难。通过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保障民生工作顺利实施,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体系,优化社会救助体制机制,补短板,切实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实现弱有所扶、困有所助、难有所帮,让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生活更幸福美满。
保障民生,惠民举措助幸福,聚小事、提标准、暖民心。保基本民生,最直接的就是保障好老百姓的“一日三餐”、稳定物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抓紧抓实农业、畜牧业生产,确保市民的‘米袋子’、‘菜篮子’货足价稳,确保农民的‘钱袋子’富足殷实。”为此,保障民生工作在生产环节,体现在了加大粮食生产政策支持力度,保障种粮基本收益;在供应环节,农业、商务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合力调配储备粮食,保障生活必需品市场稳定供应。实现创新聚力,提高百姓日常生活枝叶小事上的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努力实现改革之力助推民生之翼顺势乘风。
保障民生,织密织牢救助网,集合力、兜底线、保民愿。“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对领导干部来说,最重要的政绩是为民造福,最紧要的工作是为民解忧。对接群众所需,谋划务实之策,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扎实做好民生工作,各级干部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凝初心,聚合力,站在群众立场想问题办事情,困难时期,各地各部门和各级干部更应过“紧日子”,资金和资源用到推动发展、改善民生的“刀刃”上,用富有成效的工作换来群众的“好日子”,用干部“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就必须以更新的理念、更高的标准、更实的举措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努力为人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动摇,坚持实现共享发展不动摇,在推动发展中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能更好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