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俚僚百越,即俚族和僚族,指的是古代生活在雷州半岛一带的上古越人后裔之一。自古雷州半岛是俚僚之地,俚僚两族先民是先秦时的西瓯部落及骆越部落人。包括今汉族、壮族、黎族、侗族等族群,就具体而言,“俚”来汉化,“僚”则化为壮族。“俚”通“黎”或“雷”,所以后来叫“雷州”。
《后汉书·南蛮传》说:南蛮人“言语侏离”。 《廉州府志》在提到兄弟民族语言时说,其人“言多侏离”。《靖西县志》文艺篇有“其碑俚难容读”之句。《明江州志》风俗记也有“口唱鄙俚之词”之说,说明俚字是由{离字转来的。俚是有别于僚而自成一族。隋唐时代,随着俚溶合于汉,俚渐渐消失了。谭其骧在《粤东初民考》中分析:“自唐以前,俚为粤之主人。自粱至唐,岭南名为中朝之土,实在俚帅统治之下者,垂百余年云。此为俚族之极盛时代。与俚族同时雄据粤东者,后来汉化成今天的客家人,后来又有从广西迁来之僚族,然其势力殊不及粤东俚族之雄。”“唐世岭南僚事最剧,而俚乱鲜闻,则以俚已逐渐同化于汉人矣。宋代始传‘俚’为‘黎’,黎始专以海南岛为聚处。”据《隋书》载:“俚人率直,尚信(守信义),勇敢自立,重贿轻死(为了生存,不怕牺牲),巢居崖处(住在深山僻壤),尽力农事(勤耕作)。”《广东通史》:“俚人随山洞而椟(以山洞为家),各有部落,各为雄长,好相攻讨(互相抢夺),也有势力较大的部落联盟,由酋长统治,少与中原人往来。”
俚人是乌浒人的后继族群之一,从史书记载可以得到证实,也可看出两者的关系。《南史·苟匠传》中,有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苟裴为郁林太守征俚的记载,三国时吴人万震作《南州异物志》也说: “俚在广州之南,苍梧、郁林、合浦、宁浦(今广西横县)、雷州半岛五郡皆有之,地方数千里”。张华《博物志》卷二异俗载; “交州夷曰俚人”《广东通志》载: “海南岛之黎,原居南思、藤、化、梧、高雷地,多王苻二姓,因从征至此,迫掠土黎,深入荒僻,占据其地,称为熟黎。”从这些史书来看,从前雷州半岛地区俚人很多。海南岛的黎人,古称瓯骆。 “黎”显然是从“俚”转来的。顾炎武引《南裔异物志》指出: “俚在广州之南,俗呼俚为黎”。在唐代史书中常见的“俚僚”,在宋代却写作“黎僚”,这都可以说明俚、黎的演变关系。此外,《桂海虞衡志》又称海南岛黎人为乌土蛮,汉代贾捐之弃珠崖议又称珠崖(海南岛)为骆越人,宋代时则由“俚’’转为“黎”。《太平寰宇记》既称贵州(今贵县)“为古骆越地,秦虽立郡,犹称骆越”。又说:“贵州连山数百里,皆俚人,即乌浒蛮”。综合这些记载,证明隋、唐时期的俚人活动地区与前之骆越、乌浒地区相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