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扫码登录更安全

登录 | 注册帐号 | 找回密码

茂名论坛

  • 关注抖音号
  • 关注公众号
  • 下载APP
  • 扫码关注抖音号
  • 扫码关注公众号
  • 扫码关注APP
快捷导航
查看: 4000|回复: 9

[深读茂名] 茂名年例的“十八般武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3-1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广东
本帖最后由 mngs 于 2024-3-1 20:55 编辑

茂名年例,以岭南祭祀文化为核心,在粤西茂名市及附近湛江吴川市、廉江市及广西北流市等地区,以冼夫人文化为主体,以宗亲文化为维系,受高凉文化、潘茂名文化、诸神信仰、祖宗崇拜的影响,由历史上多次南迁带来多元文化与土著文化交融补充,不断发展演化,经过沉淀、传承、繁衍而来的一种岭南文化。
提起年例,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免费的大餐”,其实年例里还隐藏了“十八般武艺”。那么,茂名年例里有哪些“十八般武艺”呢,让我们一起来瞧一瞧!

01、“妆春”与“飘色”


“妆春”源于八百年庄垌古村。每年农历正月十四至十六,在滨海新区电城镇庄垌村济阳庙举办“妆春”庙会。庄垌村年例入选2017年“茂名十大年例”。“妆春”来源两种说法:一是春天到了,通过“妆春”活动欢喜迎接新春;二是蔡氏村民纪念先祖济阳公。宋末元初,蔡氏一世祖秋涧公举家从福建迁至庄垌,为纪念先祖济阳公在村里建济阳庙。正月十五为济阳公忌日,每年正月十四至十六蔡氏后人沐浴素食,纪念活动形成年例。“妆春”曾叫“拂地”,巡游饰演内容多是村里一些不光彩的事情,通过巡游起到鞭策警示作用,后更新成“妆春”。
庙会期间白天“境主巡游”,傍晚有“走公”“社戏”等内容。晚上九时半“妆春”巡游,每架春车均有灯笼火把伴随,八音锣鼓护送。春车造型各异,“妆春”小孩被打扮成历史典故人物,造型美轮美奂、惟妙惟肖。春车环济阳庙缓行三圈,巡行过程中,各种形态彩灯跟随。行至庙前广场时,春车停留,此时烟花燃放,炮声震耳,火树银花,极具视觉冲击力,成为粤西沿海夜晚最壮丽的风景。
与“妆春”相似的还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镇隆飘色。飘色又称装色,据说粤西地区飘色源自太平天国末年,当时政府禁演粤剧,民间艺人改以粤剧造型巡游的形式,逐渐发展“马色”“水色”“飘色”等类型,人像造型也由泥塑演化为真人扮演,飘色的扮演者须经过严格挑选,多为小演员。镇隆飘色最多有21飘,一板一个故事,多以神话、历史故事为题材,传统板色逾两百多种,如“貂蝉拜月”等。飘色巡游时数十板色汇成泱泱巨龙,气势宏大,游行所至万人空巷。镇隆飘色融魔术、杂技、音乐、舞蹈于一体,是粤西地区民间艺术的瑰宝。

02、镇隆镇六双花灯


六双村花灯是茂名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三百八十多年。信宜市六双村年例入选2017年“茂名十大年例”。明末清初粤西农民起义,加上鼠疫,六双村人丁减少。明代崇祯二年(1629)当地村民在元宵节期间将各村各户花灯齐集一起,举行游灯活动。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六双花灯经过世代沿袭和改良,加之一部分客家人迁入,花灯品种和款式不断增加。清代光绪年间,花灯巡游的形式及时间固定下来。
花灯制作在正月岁初,花灯巡游在正月十七。当天巡游队伍由大锣开路,按神轿、十二生肖灯、八宝灯、吊灯、走马灯等顺序,中间配以火水筒照明,队伍绵延数公里。村民摆香案祭祀,焚香祈福。花灯巡游数十公里后重回广场燃放烟花庆祝。活动融入粤西木偶、古法照明火把、南派醒狮、北派舞龙、粤剧元素等。六双花灯是广府文化、高凉文化、壮瑶文化的结合体,具有粤西古老的农耕文化形式。

03、旦场村“跑神”


旦场村年例“跑神”,是茂名沿海村镇最动感的年例活动。旦场村位于电白区中南部,属于沿海古村落。旦场村年例在农历正月十一,这里祭祀“萧李”两位将军。据传明代萧将军、李将军因救护村民,而得感恩祭拜,延续三百多年。旦场村年例以旦场村文化广场为中心,一年一度巡游。
其中“跑神”仪式隆重而古朴。鲜红着装的明代“兵勇”,裹头束身,敬请“萧李”两位将军神像出门。燃旺的竹火把开路,人们簇拥着将神像抬到旦场文化广场。拜完神,游行开始。橙黄的鲜艳服饰,穿袈裟的僧人,民国荷兰帽长衫,扛令箭的兵勇们,红绿的旗帜与经幡,鲜艳夺目,浩浩荡荡,穿街过巷,绕着旦又名“走公”,抬举着将军神像率队奔跑,旨在祈福与展望国泰民安。红色的“兵勇”们开始激烈奔跑,扛着“将军”似冲锋陷阵。“跑神”仪式是整个年例活动中,展示身体实力的活动,相传他们是“萧李”两位将军部队的后裔。“跑神”到新地点,安营扎寨,“萧李”神像在兵勇护卫下,接受当地村民祭拜。大家祭拜时,“押杀船”有专人围着船跳舞看护。接着走村串户,又到一个新的地点,祭拜仪式继续。人们乐此不疲,在春天的沿海村庄奔跑着动感的习俗。

04、粤剧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自南戏,发源于佛山,明代嘉靖年间出现。“做大戏”(粤剧),是茂名年例主要节目。粤剧是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的表演艺术。融汇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梆子等,吸收珠江三角洲民乐所形成的以梆子、二黄为主的中国南方剧种。全媒体式文艺高速发展,挤逼着传统粤剧的生存空间,而茂名广阔的天地,接纳并养育着岭南的粤剧。在茂名年例期间,做年例的村镇几乎都演粤剧。每年春季,广东广西的粤剧团几乎全部进驻粤西城镇村庄。茂名年例为粤剧文化的传承、保存、发展作出重要的历史贡献。

05、高州木偶戏


高州木偶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偶戏又名“鬼仔戏”,是粤西农村民间艺术。《茂名市志》记载:“茂名地区的木偶戏,按木偶形体和操作技术的不同,分杖头木偶戏、布袋木偶戏和提线木偶戏。杖头木偶戏,俗称‘鬼仔戏’,南朝宋元嘉三年(426),杖头木偶从中州传入化州。元朝,传到茂名、信宜、电白等地。”高州木偶戏,被誉为“百年古傀儡,时代新经典”。高州木偶戏因“琢木为偶”而得名,相传明代万历年间传入高州,至今四百多年。
高州木偶戏以杖头木偶为主,附加布袋木偶。木偶造型十分精巧,它用坚韧的木料加工成型后,采用变形夸张的手法,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尺布蒙头号女巫,摇铃挝鼓唱偶于”“元宵节期,觐光者于门外沙洲搭棚弄傀,以润饰太平”。这是清代道光年间《茂名县志》的生动记载。演出时艺人坐在幕后戏箱上,唱造吹打均由演者一人操纵,艺人使出浑身解数说唱,形成“木偶腔”,均采用山歌曲调演变而成,曲词采用七字句或十字句韵文组句。茂名年例期间保留木偶戏传统节目。每每年例宴会结束,村落间锣鼓声悄然响起,古老节目刚刚登场。

06、新坡镇合水村“逛井”


新坡镇合水村“逛井”是茂名年例古朴的习俗,充满诗情画意。茂南区合水村年例包括三天,每年“年例尾”农历二月十八上演数百年的“逛井”仪式,为粤西年例罕见习俗。据说“逛井”风俗始于宋代,合水柯氏的祖先由福建莆田到高州府任高州通判,后来在吴川定居,柯氏的三世祖再搬迁到合水村。合水古井是柯氏三世祖时期挖建。
年例尾当天,村民抬着菩萨神像巡游后到达古井。四尊菩萨神像安坐在红艳碎花的神轿中,围着井口。据说这四尊古老菩萨神像,其中三尊为宋代柯氏祖先从广西灵山带来,一尊为明代所雕刻。神轿由统一黄橙短打衣裤、红帽子柯氏村民一直抬着,不能落地。中午烟花爆竹响起,村民抬起菩萨像以古井为中间线,左右各走三圈,“逛井”正式开始。8名年轻人抬着四尊菩萨像,4人在井栏里面,4人在外面,抬着菩萨像围着古井转。一直转到井中的鲤鱼或其他鱼儿浮出水面。由于不知鱼何时浮出水面,有时要转到傍晚,仪式才能结束。“逛井”,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年年有余。

07、鳌头功夫


鳌头功夫是茂名年例中常表演的节目。鳌头镇是粤西著名武术之乡,鳌头人崇尚习武源远流长。明清时期鳌头地区练武风气浓厚,极盛时期村村有武馆,家家习武。村民日间下田劳作,晚上村中扎马步,学套路习器械,上至七八十岁老人,下至四五岁儿童。时至今日鳌头镇二十六个村(居)委会大都保留武术馆。北淦村、飞马村、官地村,是鳌头镇习武主要村庄。“鳌头功夫”在阳西、电白、吴川、茂南、化州颇具盛名。北淦武术的开山祖师乃少林弟子吴北典。清代光绪年间著名武师黄庆龙到飞马村授艺,弟子郑梅传、郑玉初、郑喜华深得黄庆龙赏识,获其武艺和医术真传。北淦武术、飞马功夫、飞马醒狮、官地武术,共同拥有一个名字“鳌头功夫”。

08、电城高脚狮子舞


电城高脚狮子舞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名“高挑狮子舞”,形成和流传于茂名沿海地区。明末清初,由电城镇北街马师傅创作出来。明末清初电城镇尚武之风盛行,北街有“健园”武馆。为庆祝瘟疫消除当地举办晚会,要求电城四街各出自编自演节目。“健园”武馆马德良师傅走在街上,发现宫庙屋顶上立着两个琉璃瓦制成的小狮子,他突发奇想将传统醒狮加以改造,在它的脚下加上竹竿,由舞者持竹竿将狮子舞动,由此,“高脚狮子舞”在电城一带流传开。“高脚狮子舞”属南狮范畴,比南狮小,格外小巧玲珑,生动活泼,以南醒狮的“马步”“三角步”等动作为主,加棍顶狮,空中奔腾,形成刚柔相济、粗犷含蓄的艺术风格。高脚狮一般在逢年过节、喜庆节日表演,在年例期间屡见不鲜。

09、彭村“火把节”


电白区彭村的年例在农历二月初三,初四晚举行年例压轴大戏“火把节”,至今三百多年。彭村年例入选2017年“茂名十大年例”。传说做年例时参加盛会有驻扎大洲岛的神仙,活动结束要送其回岛。人们做大纸船,凌晨四时抬到海边,把它烧掉,视为送神,年例才正式结束。据说火把节来历与彭村祖先的生存环境相关。明末清初,彭村吴氏先祖从外地迁徙到此地。彭村地处海滩容易发生意外,吴氏族人认为邪秽之物所致,想以火驱邪,于是在每年农历二月初四深夜,点燃火把绕村一周,祈求能将邪物驱走。彭村火把节主要是祈福、驱邪。

10、旦场人龙舞


旦场人龙舞,起源清代雍正年间,至今两百七十多年,是电白最有代表的民间艺术。据说当年旦场村人在池塘中游泳,觉得缺乏趣味,于是分成两队举行战斗。战斗规则:双方都有大人和小孩,大人站在水中,将小孩托在肩上,让小孩对打,前面小孩被打到水中之后,后面小孩迅速补上,继续战斗,直到有一队小孩被完全打倒为止。后来人们忽然想到现在这种形式的人龙即大人抬着仰卧的小孩,一个接一个,组成龙身,前面一个小孩坐立大人肩上宛如龙头,这便是人龙。在重大节日村民便自发组织成人龙进行表演。人龙舞历经两百多年演变与改进,在动作、节奏、技巧等方面日益完善,也出现在年例活动之中。

11、电城麒麟舞


电城麒麟舞,是茂名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粤西名镇电城镇,起源一千多年前高凉郡时期,流行茂名沿海地区。其融音乐、舞蹈、工艺美术、杂技于一体,在逢年过节、年例期、神诞醮会表演。以腾跃、翻滚等动作为舞蹈语言,风格粗犷含蓄、刚柔并济。所舞的麒麟用竹篾扎就骨架、各色彩布做成皮,分为头套和尾套,由一人舞动麒麟头,另一个舞动麒麟尾。麒麟舞中主要有金、银两只麒麟,寓意雌雄结合;演员穿着绣有鳞片的长裤、绑带和爪式的鞋;“三星”(指土地公、笑佛、猴子)扮演者穿着传统戏剧服饰并戴面具。表演可即兴发挥,整个套路融入传统武术动作。其中代表性是电城楼阁村麒麟舞。

12、高州长坡捉鱼撒


捉鱼撒,高州话“作鱼撒”,是高州长坡旺利村的村民为庆祝开春和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大丰收的一种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年例习俗。活动形式非常似“泼水节”,村中人把一些钱放进水桶或水盆里,然后连水带钱泼向天空,小孩就会围过来抢,大人即继续向捡钱的小孩泼水,小孩子抢到钱归为己有。

13、石鳌塘村“走将军”


石鳌塘村位于茂名城区官山路片区,属城中村。石鳌塘村人才辈出,人文气息浓厚。石鳌塘祖辈自迁徙到这里后,每年正月十五大张旗鼓拜祭神灵,形成石鳌塘村年例。传说石鳌塘村邪气太重,石鳌塘的祖先们为驱赶邪气,祈求风调雨顺,期盼能在这片富饶之地落脚发展壮大。正月十四,村民就从庙宇接神像回到灯棚,晚上村民将“三牲”供品、三茶五酒拿到灯棚摆宗,供奉以罗侯王大人为首的众神像。
当晚仪式过后,村民代表通过打杯珓选出正月十五参与“走将军”人选。“走将军”,晚上七点出巡到次日早上七点,历时12个小时。9个青壮小伙子,浓重的五彩花脸,金黄的上衣,一袭红裙子,成了城中村最妖娆的景观。扮演将军的青壮小伙子护送罗候王大人神像出巡,分别到石鳌塘村62个醮台。他们打着锣,扛着火把,挨家挨户收取已摆放家门口的甘蔗,意味着驱疫出外,苦尽甘来,祈求石鳌塘村民身体健康、万事顺利。

14、化州跳花棚


化州跳花棚,俗称跳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明代末期姚氏七世祖从福建传入化州,在官桥镇长尾公村、卷塘尾村一带。这种古老祭祀仪式,以戴木制面具为特征,与粤西习俗相结合,糅和闽南文化、高凉文化元素,形成古朴的民间舞蹈。每年秋收后他们在田头村边搭起草棚,挂上大红灯笼及鲜花,演员少则十多人多至百人,穿着古代服装,戴上面具,手持斧头、镰刀、锄头,锣鼓号角四起,手舞足蹈。大多以农事耕作、男女爱情、生活情趣为主题,祈求来年生活太平、丰调雨顺、五谷丰登。跳花棚演化成年例节目。

15、信宜“舞春牛”


信宜“舞春牛”是茂名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源于茂名信宜市径口镇,流行于信宜径口、安莪、朱砂、茶山、洪冠等地,后传入附近的广西容县、北流、合浦等地。清代光绪年间《信宜县志·舆地志》记载:“迎春,装戏剧鼓乐,迎土牛于春牛亭,士女纵观为乐”。 春牛舞主要在春节至元宵期间演出。先集中表演,再到各家各户拜年贺岁。春牛舞生活气息浓厚,动作简单,模拟牛的动态和习性,表现农事活动的场面。信宜“舞春牛”盛行于晚清,演出场所由乡镇春牛亭发展到乡村的空地、晒场、祠堂。1979年后舞春牛由模型表演发展到真人表演,主要演员有牛郎、牛娘等,自此舞春牛演变成“牛娘剧”。

16、高州八音锣鼓


高州八音锣鼓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粤西古老的传统民间音乐。一般随节庆的游行队伍边走边演,也有在庙堂前演出,在茂名年例活动屡见不鲜。明末清初时期由福建传入,至今三百七十多年。曲谱是口传的昆山腔和弋阳腔的牌子乐曲,至清代嘉庆年间才用正线、反线的记调方式记载工尺谱作乐谱。用才、多、呈、得、叻、昔、O等简单文字和符号记载锣鼓谱。八音锣鼓的演奏以“八音锣鼓亭(柜)”为中心道具,演奏曲牌为“江湖十八本”。八音锣鼓分大、中、小班,乐师们头戴装饰小额帽,身穿艳丽彩服,大扁腰带,衣服则用颜色区分乐手。清代末期粤西的粤剧发展旺盛,高州八音锣鼓吸纳粤剧排子锣鼓和小曲,丰富演奏内容。

17、高州抬花船


高州“四大元”年例的抬花船,这里年例传说与冼夫人行军有关,相传万马塘是纪念冼夫人军队饮马之地。年例当天盛景:四大庙境花船共汇大元坡。在大元坡开阔田野,春色弥望,万物争荣,出现粤西独有年例人潮,年例高潮时达四万多人。夜晚村民举着火把,从大元坡上迎接花船回村庙,田野出现壮观的“火龙”。
除了“四大元”年例外,高州忠平社年例的抬花船也十分有名。2017年,忠平社年例的花船以“天下第一船”等民俗特色当选为“茂名十大最喜爱年例”之首。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一,这里年例最大特色是花船巡游,用的花船巨大,长度10米,高度5米,重约2000斤,需要25-30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才能抬动它,可谓世上最大的年例花船。其祭祀巡门历史悠久,享誉盛名,由四个自然村组成:水口村是早门,新村是晏门,塘边村是午门,塘湖村是晚门,每个“门首”耗时三小时。

18、信宜采茶舞


信宜采茶舞,也叫“信宜采茶调”,茂名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粤西山区采茶劳动,明代嘉靖年间由江西等地移民传入信宜西北部,至今四百多年。主要在春节年例期间演出,拜年祝福,祝贺丰收。采茶舞演唱由数名釆茶姑娘背着茶笠,舞着钱尺、花扇、手巾到各家各户拜年,祝贺春茶丰收,唱开茶园、点茶、采茶、制茶等,配以舞蹈动作,展现当地人丰收喜悦和辛勤劳动,极具谐趣粤西山乡风味。采茶舞演变成采茶戏。信宜采茶戏演唱的曲调以木鱼、小调、五更调、十八妹等为主。曲调唱词,以五言、七言为律,用锣、鼓、钹打击乐器伴奏,配以舞蹈表演,边唱边舞。题材以茶为内容,融进了信宜民间风俗人情。
注:以上文字内容均来源于“茂名十大文化名片”之《茂名年例》,作者廖君,图片素材来源互联网。


发表于 2024-3-1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茂名在线安卓版茂名在线APP | 来自广东
还有火把……
发表于 2024-3-1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我们平时舞的狮子,就是电城麒麟舞吗
发表于 2024-3-1 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茂名在线安卓版茂名在线APP | 来自广东
高州八音不是福建传入的,反而福建的八音是高州府传过去的!
发表于 2024-3-2 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茂名在线安卓版茂名在线APP | 来自广东
还有洋号与长号
发表于 2024-3-2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道工佬(道士)开坛作法、游神、大饮大食是年丽的核心精髓!
发表于 2024-3-2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精彩,满满干货
发表于 2024-3-2 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茂名在线安卓版茂名在线APP | 来自广东
电城庄垌有蔡姓与黄姓年例,以前最让人兴奋的是抢炮头,传说谁抢到炮头谁就发财。听父辈一代说,在八九十年代,每年的炮头都被电城明子带领的人抢去。
发表于 2024-3-2 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茂名在线安卓版茂名在线APP | 来自广东
在解放前,霞洞的十七马年例最粤西地区最热闹的年例。后来因为晏公庙的三清,导致…
发表于 2024-3-2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茂名在线安卓版茂名在线APP | 来自江苏
Eibicei 发表于 2024-3-2 09:43
道工佬(道士)开坛作法、游神、大饮大食是年丽的核心精髓!

湛江佬,日日夜夜来茂名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帐号

本版积分规则

友情链接: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