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神庙于2001年6月与盐官海塘一起并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代雍正八年(1730年)建,耗银十万两,占地四十余亩,专祀“浙海之神”,素有“江南紫禁城”之美誉。庙座北朝南,三路并列,以清官式建造,气度恢宏。中轴线上有山门、仪门、正殿、御碑亭和寝殿。东西两轴有斋厅、天后宫、道院、雷神殿、水仙阁及亭台池轩等。山门前有石筑广场、汉白玉石狮一对、跨街石坊二座,前临庆成河,河承庆成桥,桥南有草场及歌舞楼。 除建筑肃穆端庄外,“海神身份”的传说使这里蒙上了“雍正篡位”的层层迷雾。内有清代四位帝皇所赐御匾五块,以及雍正、乾隆合题的父子双皇御碑,给海神庙带来了异乎寻常的皇家气度,也使“海神”之谜更加扑朔迷离。
海神庙始建于公元1730年,由当时的雍正帝下旨,皇家拨款修建的一座仿宫殿式建筑俗称“庙宫”,以祭祀浙海之神,这在禁建皇家建筑的南方是不多见的,所以又有“江南紫禁城”的美誉。初建时约占地四十余亩,后屡毁屡建,现存建筑面积不及原来的1/3。浙江海宁市盐官镇是有“壮观天下无”之称的钱江潮最佳观览处。钱塘江水千百年来的潮涨潮落,在这里形成谜一般神奇的潮文化。其中,近百年来传闻最多的莫过于盐官海神庙。
说庙不像庙,说神却是人. 被当地百姓以皇宫相称的理由首先在于海神庙的建筑格局。与普通的寺庙完全不同的是,海神庙前没有莲池,取而代之的是护城河,跨河而过的是七级石桥,然后是由整块汉白玉精雕细刻的高大石坊、石狮。再往里走,来自北京房山的汉白玉,把海神庙俨然建成了微缩的紫禁城。
殿内供奉的名为“宁民显佑浙海之神”,此神不仅在佛道等神祀中“查无此人”,而且细看其塑像,戴珠帘皇冠,穿金色龙袍,双手紧握上朝令牌,一副皇帝坐殿的打扮。而殿内高悬雍正、道光等4位皇帝的5块匾额,拱状殿顶则布满99个在封建社会皇帝专用的团龙、团凤彩绘,让人感受到的是皇族的威严。
雍正为何要在离京城数千里之外的钱塘江建如此不伦不类的海神庙?历史上有人认为这是清宫“狸猫换太子”轶闻的延续。
据《清朝野史大观》记载,乾隆是海宁旺族陈阁老陈元龙的儿子。原由是雍正以女换陈阁老之男,此男后成为乾隆。乾隆知道身世后,在海宁建造此庙,供奉在有生之年不能相认的双亲。支持此说的有,乾隆六下江南四次都驻跸海宁陈家,并为陈家题有“双清(海宁话与“双亲”同音)草堂”和“躬劳著训”等亲笔匾等。
历史疑点为民间传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以至于出生于海宁名门望族的查良镛,在他第一部武打小说《书剑恩仇录》中,把“乾隆皇帝是海宁陈阁老的儿子”的传说,尽情地演义成为最高的封建统治者与行走江湖的同胞手足“红花会总舵主”之间的侠骨柔情。 还有一种说法,说当年这里只供一位海神,可庙宇轩昂,建筑恢宏,金砖铺地,金碧辉煌,它建于清雍正十年六月一日,有其弟果亲王允礼亲手书写的碑文。原来雍正皇帝继位以后,诛杀了反对他的弟兄多人,当皇帝时间越久越感到内疚和自责,为了安抚那些被屈死的鬼魂,借钱塘江平时每天两潮的谐音,让那些死去的弟兄们也能日日上朝,特拨库银百万两,建起了这座海神庙,实际上它是雍正皇帝赎罪的地方。
传说归传说。事实上,神秘的传说也没能阻挡天灾人祸对海神庙的破坏。在270多年的历史中,因为战乱、台风等原因,规模宏大的海神庙只留下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而现存的一些亭台楼阁、碑刻题画,则是因为成为粮油仓库才逃过了40多年前“破四旧”的劫难的。 地址 嘉兴市海宁市盐官镇古邑路1号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