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广东省首创“反向飞地”园区——河源龙川(宝安)科技创新中心揭牌。2014年,深圳宝安携手龙川共建深圳宝安(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发展“飞地经济”,此次龙川在宝安揭牌成立“飞地园区”,两地由此实现了从“单向飞地”向“双向飞地”的转变。
据了解,该产业园已入园121家企业,基本形成了电子信息、建筑工业、应急与节能、现代材料和现代轻工纺织“4+1”主导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2022年实现工业产值87.61亿元、工业增加值18.66亿元、税收2.02亿元,是龙川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深圳北大科创园发展有限公司总裁邓仲明说,深圳有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但用地空间有限,采取“深圳总部+龙川生产基地”模式,可以很好地发挥发达地区与山区各自优势,补齐各自短板。
3月14日,位于深圳市南山区数字文化产业基地的连平(南山)产业科技孵化中心揭牌,这是深圳与河源联手打造“双向飞地”园区的又一新进展。
广东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理事长李志坚建议,探索创新“双向飞地经济”,要总结深汕特别合作区、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等园区的成功经验,继续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有条件的地市采取“园中园”等方式布局建设“飞地经济”,全力招引一批龙头型、科创型优质项目,争取省里给予一事一议、特事特办、急事急办政策支持。
同时,鼓励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结合自身需求,通过租赁购置物业、设置园中园、建设孵化器、打造招商展示平台等方式,探索在横琴、前海、南沙等重要战略平台、珠三角国家级高新区、开发区等区域设立“反向飞地”,积极争取各类扶持政策。
《若干措施》提出,支持粤东粤西粤北各市在珠三角地区建立“人才飞地”和“离岸人才中心”,加大高层次产业人才、招商人才精准引进力度。大力实施“扬帆计划”,支持粤东粤西粤北各市聚焦重点产业,全方位、全链条打造产业人才队伍。支持粤东粤西粤北与珠三角各市开展“订单式”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开辟人才“绿色通道”,协调解决涉及产业转移引进人才的社保衔接、子女入学、看病就医等问题。
在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方面,《若干措施》提出,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支持产业转移的金融产品,推动产业链融资、订单融资、贸易融资、无形资产质押融资等业务发展。支持珠三角地区转移到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企业申请首发上市。支持符合条件的各类园区建设公司、运营公司发债、上市。支持符合条件的承接产业转移园区项目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