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坐落在济南市中心的一栋略显破旧的商业大楼里,办公室一共100多平,分成了两间。一间作为日常办公和仓库,另一间则被打造成瓷娃娃活动中心,入口处的吧台区放着瓷娃娃中心自己设计与制作的手办、徽章、吉祥物和捐赠箱。再往前走,有演讲台、照片墙和会议桌,墙上的黑板画配着几个粉笔大字,“瓷小宝和他的朋友们”。
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成立于2008年,也是国内第一家正式注册的罕见病患者组织。说起成立中心的初衷,王奕鸥的记忆被拉回到十几年前。
小学五年级时,王奕鸥发生过一次严重骨折,右腿绑上辅助器,走起路来,仪器发出劈里啪啦的撞击声,在人群中很显眼。那段时间,每次出门,都有人好奇地追问,孩子怎么了,王奕鸥变得不爱出门,“觉得走在路上别人都在看我。”
去北京上大学后,拆掉了辅助器,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和父母,王奕鸥面临的第一个课题依然是如何让别人了解自己。一开始,她选择沉默。她记得,有一次,在学校浴室里摔倒了,躺在地上不敢动,好心的同学拉她起来,尽管内心惶恐,她也没有开口解释自己患有成骨不全症。她不想从小学到中学,周围人担心她骨折而小心呵护她的经历重新上演。
还有一次,王奕鸥带几个来北京看病的病友去王府井步行街游玩。在一个广场上,大家坐下来聊天,不一会儿,他们发现,周围突然聚集了一群人,对着他们指指点点,有说有笑。可能是因为有几个瓷娃娃坐在轮椅上,疾病导致的四肢弯曲在人群中异常惹眼。
“那次特别生气,我就觉得特别需要一个组织去告诉大家,这群人到底怎么了?大家应该如何和这样的朋友相处。”王奕鸥说,成骨不全症的发生概率是万分之一左右,它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基因突变,“这是一个人类生命传承和繁衍过程当中不可避免的概率事件,只不过是这些罕见病患者为大家承担了这个概率,因为它不是落在我身上,就是落在你或TA身上。”
当时,国内对成骨不全症患者还没有一个耳熟能详的称谓,一般都称“一种怪病”。当时的中国台湾地区,这个群体又被称“玻璃娃娃”。在此基础上,王奕鸥和小伙伴们想到了“瓷娃娃”这个名字。后来,随着“瓷娃娃”的称呼传播开来,成骨不全症逐渐进入大众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