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扫码登录更安全

登录 | 注册帐号 | 找回密码

茂名论坛

  • 关注抖音号
  • 关注公众号
  • 下载APP
  • 扫码关注抖音号
  • 扫码关注公众号
  • 扫码关注APP
快捷导航
查看: 6384|回复: 65

[民生百态] 茂名佬游苏州沧浪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2-9 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广东
本帖最后由 老残牛 于 2024-12-9 08:40 编辑


沧浪亭在苏州现存园林中历史悠久,和狮子林、拙政园、留园代表了苏州宋、元、明、清不同时期的园林,合称“苏州四大名园”。相比其他热门园林,这里人少清静,园内以假山景色取胜,复廊上精美的花窗也值得欣赏。
北宋文人苏舜钦被贬后建造了沧浪亭,园名取自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意。园林的大门在西北角,未进园便见园外一池绿水,过桥,进园。园中央是大片假山,山顶有亭子——沧浪亭,其他建筑都环绕着假山。入园后有御碑亭,里面陈列着和沧浪亭相关的史料,可以先去了解下,再游览的时候就不会一头雾水只是“到此一游”了。然后先别去左边的假山,走右边的路,逆时针绕园一周,再去山顶是沧浪亭的假山,这样的游览路线比较合理。
园林首先给人的感觉是假山很多,其次是复廊很长,还有就是标志性建筑沧浪亭,这些构成了园林的精华。假山顶沧浪亭的柱子上,有上句出自欧阳修、下句出自园主苏舜钦的对联一副: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在亭子里坐坐,可欣赏园林四周葱郁的景色。复廊穿梭于园林中,有棚,雨天也不会影响到游园的兴致。复廊墙上有一扇扇镂空花窗,花纹各不相同,据说全园共有108种花窗样式。
假山北边,假山与园外河水之间的一段复廊充当了沧浪亭围墙的角色,透过花窗,可以看到园外的水景,复廊上还设观鱼处、面水轩这样的临水建筑,可以跨出围墙,与水景亲近。从沧浪亭外看园林,因河水绕园,会觉得园林以水景为特色,园内的秀色又透过复廊的花窗露出,一般园林都是围墙高竖,沧浪亭因复廊而若隐若现。在沧浪亭内看景,会觉得园林以山景为特色。而站在复廊里,既能看到水景,又能看到山景,巧妙地将二者融于一体。
假山西南有院中种着桂花、用来赏桂的清香馆,五百名贤祠,和嵌着御题文征明小像石刻的仰止亭。
假山东南有园中大的建筑,主厅明道堂,是以前文人讲学的地方。墙上悬有三块宋碑石刻拓片。
再往南的三间相连的厅房“翠玲珑”周边种满翠竹,竹风习习,竹叶沙沙作响,在竹林中散步,扑面而来清新的感觉。
沧浪亭南端,又有一处假山,山上伫立着看山楼,也是园中的制高点。假山的东边是园主会客用的屋子瑶华境界。


提示: 要留意沧浪亭正门对面有个“可园”重新开放, 记得要进出看看哦。
地址
苏州市姑苏区人民路沧浪亭街3号


沧浪亭,世界文化遗产,始为五代时吴越节度使孙承祐的池馆,后宋代著名诗人苏舜钦买下此园,进行修筑,傍水造亭,因感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由此题名“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

人民路、沧浪亭街口有一座石牌坊,四柱三门冲天式,建于清末。上刻沧浪胜迹四字,为清代学者俞樾题写。后移立于沧浪亭门前石板桥北堍,1986年,移至现址,以复旧观。
沧浪亭街西端入口处连接苏州人民路东侧人行道的沧浪遗迹石牌坊)
1*1-2.2

1.jpg
2.1.jpg
2.2.jpg
 楼主| 发表于 2024-12-9 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沧浪亭虽说只是一个规模很小的古典园林,但它却拥有清朝三代皇帝的题词和乾隆帝的四次临幸,这在苏州各古典园林中也是不多见的。

走过葑溪上的石板桥,沧浪亭就到了。那就随着我的脚步,一起去看看千年的陈迹吧!
1*3-4

3.jpg

4.jpg
 楼主| 发表于 2024-12-9 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沧浪亭街伴着葑溪,一半是路一半是水,我依着水边走向沧浪亭,虽然尚未人园,但已经感受到了沧浪亭的第一个特色,即:未入园林先成景,一泓清水绕园过。
1*5

5.jpg

 楼主| 发表于 2024-12-9 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映入眼帘的是门口的假山,正所谓开门见山,假石小山上古树苍翠,这天人少,的确是有一种古朴幽静的感受。听说明清时期,建造园林的主人都会在门口堆个大假山,遮丑的作用,让别人一眼看不到林园里面
1*6

6.jpg

 楼主| 发表于 2024-12-9 08:1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不远处有一块高大耸立的御碑,是清代巡抚宋荦题的《重修沧浪亭记》,弥足珍贵!
7

7.jpg

 楼主| 发表于 2024-12-9 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门厅东侧有一座紧靠沿河复廊的四面厅,因其临水而筑,故称“面水轩”。轩四面均设落地长窗,视野开阔,是品茶赏景之佳处。我走近“面水轩”,从轩内传出阵阵昆腔声,圆润而又韵味深长……

  
面水轩,原为"观鱼处",同治十二年巡抚张树声重修后改为"面水轩",袭唐杜甫诗"层轩皆面水,老树饱经霜"之意,故名。此轩面北临流,庭前古木参差交映,轩左复廊一条蜿蜒而东,两面可行,内外借景,隔水迎人。相传,临河一带旧有湖石玲珑,形有五百罗汉像之说。

四面皆落地长窗,窗心均嵌白色玻璃,四边明瓦,裙板无雕刻。轩傍溪而筑,外廊与复廊相连通,作为复廊衔接的转折和收头,环境通畅,是憩息赏景佳处。轩名取杜甫诗“层轩皆面水,老树饱经霜”和苏舜钦诗“高轩面曲水”句意。轩北侧假山壁立,下临清池,貌似旱船,清代画家吴昌硕书“陆舟水屋”额。
1*8-9

8.jpg

9.jpg
 楼主| 发表于 2024-12-9 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复廊外廊突出于水面之上的方亭,叫“观鱼处”,它的原名叫“濠上观”,俗称“钓鱼台”。取意于庄、惠濠梁问答和庄子濮水钓鱼的典故,旨在表现园主归隐江湖,超然于世的清高墙界。
1*10-11

10.jpg

11.jpg
 楼主| 发表于 2024-12-9 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复廊北临园外的葑溪,南依园内的中央小土山,高低上下,曲折自然。一墙两廊,内外景致各异:循北廊临水而行,隔开水面可以看到园外生动的市井风情,而置身南廊,面对园内之山,又能体会到文人山水园那份清静高雅的意趣。
12

12.jpg

 楼主| 发表于 2024-12-9 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沧浪亭的这条复廊不仅被视为沧浪亭造景的一大特色,同时,也被人们誉为苏州古典园林三大名廊之一。(苏州三大名廊一般是指:沧浪亭的复廊、拙政园西部的水廊以及留园中部的爬山廊。)
1*13-14

13.jpg

14.jpg
 楼主| 发表于 2024-12-9 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观鱼处向南为“闲吟亭”。该亭是沧浪亭东廊半亭,亭址幽雅别致。“闲吟”的寓意就是:早晚闲暇之际,在此亭赏景,必能激发诗兴,吟哦诗文,物我交融,忘情尘俗,尽享山水之乐。

内置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乾隆帝御笔刻石。木柱上有楹联云“千朵莲花三尺水,一湾明月半亭风”。顶为歇山顶。
1*15-16

15.jpg

16.jpg
 楼主| 发表于 2024-12-9 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从闲吟亭循廊往南,我来到了闻妙香室。这间精巧雅致的建筑呈曲尺形,三面通透,是园主的读书姻。“妙香”本指佛寺里那令人闻之超凡脱俗的香味,这里指“书香”的意思,就是说,人通过读书就能怡情养性,犹如闻到妙香一般神清气爽。

闻妙香室取自杜甫诗意,是园主人读书处,堂前屋后遍植梅花。
1*17-22

17.jpg



18.jpg
19.jpg
 楼主| 发表于 2024-12-9 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20.jpg
21.jpg
22.jpg
 楼主| 发表于 2024-12-9 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明道堂是沧浪亭园内的主厅,原名寒光堂,是清末同治年间重建后取苏舜钦所写《沧浪亭记》中“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出鬼没无邪则道以明”之意而改名为“明道堂”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身体一旦舒适,心神就能安宁;所见所闻不涉邪事,就能悟得真理。明道堂面阔三间,屋宇宏敞,庄严肃穆,明、清两代为文人讲学之处。
1*23-24

23.jpg

24.jpg
 楼主| 发表于 2024-12-9 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明道堂柱上的对联:渔笛好同听,羡诸君判牍余闲,清兴南廔追庾亮;尘缨聊一濯,拟明日刺船径去,遥情沧海契成连。这句话出处查了一下,比较难理解,整句话的意思是说人和大自然的关系,回归自然才能真正发挥个人的才华。
1*25-27

25.jpg

26.jpg
27.jpg
 楼主| 发表于 2024-12-9 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瑶华境界,南宋 绍兴 初沧浪亭为抗金名将韩世忠时就有其名。明卢熊府志梅之亭瑶华境界。瑶华,本为传说中的仙花,色白似玉,花香,服食可致 长寿 ,为仙界之人所食。此为借称,景色已经改变。此屋北对明道堂,南有丛竹掩映,原为园主会客之所。题额美丽脱俗,催发人们的浪漫情思,虽与景点不甚相合,但于质朴素雅的院落之外,仿佛又另辟仙苑幻境,倒也别有情味。

明道堂正南方有三间小轩,叫瑶华境界。最初是韩世忠所建的“梅亭”,这里喻白梅为瑶华,即传统中色白似玉的仙花。清代的时候这里曾经是一个戏台,专为官吏文人而没。据说,林则徐也曾在此观赏过昆剧。
屏风上是苏舜钦《沧浪亭记》全文 。
1*28-32

28.jpg

29.jpg
30.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帐号

本版积分规则

友情链接: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