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南海之滨的茂名,一位艺术家正以独特的创作轨迹,为这片土地勾勒出文化传承的新图谱。林坤源,这位集导演、编剧、诗人于一身的复合型创作者,始终以"在地性"为核,将镜头对准家乡的山水人文,用音符编织地域记忆,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探索着地方文化的当代转译路径。
影像叙事:从龟鳖江湖到AI奇境的文化突围
2014年,林坤源以一部《金钱归来》开启了他的影视征程。影片以沙琅镇龟鳖养殖为背景,将商战悬疑与地域风情熔于一炉。在铜板岭生态龟园的实景拍摄中,他巧妙地将金钱龟、石龟等特色物种转化为叙事符号,让观众在紧张的剧情中感受"中国养龟第一镇"的独特魅力。这种将地方产业嵌入类型片创作的手法,不仅为茂名文化找到了市场化表达的出口,更奠定了他"用商业外壳包裹文化内核"的创作基调。
十年后的《涌动青春》,标志着林坤源创作理念的迭代升级。这部AIGC奇幻微短剧以根子镇荔枝文化为载体,通过AI生成剧本与分镜,构建起虚实交织的叙事空间。在人机协同的创作模式下,算法不仅生成场景转换方案,更参与到文化符号的解构与重组中。当AI绘制的荔枝林与实景拍摄的青年群像在屏幕上交融,传统农业文明与数字文明的对话跃然眼前,为地方影视创作提供了技术赋能的范本。
音乐图谱:从山水清音到青春交响的听觉革命
2025年发布的"青春三部曲",标志着林坤源正式开启跨媒介创作时代。《青春荔乡梦》以冼夫人文化为底蕴,将粤西民歌元素与现代电子乐相融合,在荔枝红遍山野的意象中,谱写出新时代青年的奋斗乐章。《潮起云涌》则以冼太庙晨钟为灵感,运用交响乐的宏大叙事,展现茂名商帮文化的百年变迁。这些作品不仅入选城市宣传片主题曲,更在荔枝文化节等活动中形成现象级传播,构建起茂名的听觉文化地标。
在音乐创作中,林坤源始终贯彻"让传统活在当下"的理念。他深入电白沿海采风,将鳌鱼舞的鼓点节奏融入流行音乐,让非遗文化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他走访茂南洪拳传人,将武术的刚柔并济转化为旋律的抑扬顿挫,实现了体育与艺术的跨界对话。这种"以音载文"的创作策略,使茂名文化突破了地域限制,在更广阔的时空维度上产生共鸣。
产业共生:从文化IP到实体赋能的创新实践
林坤源的创作从未局限于艺术领域。在纪录片《时代之潮》中,他与本土企业厨香食品深度合作,将非遗技艺与品牌故事相融合,构建起"文化IP+实体产业"的共生模式。这种模式不仅被文旅部纳入非遗创新案例库,更催生了"冼夫人文化主题餐厅""荔枝文创市集"等新型文化消费场景。在他看来,文化传承的终极目标是赋能地方发展,让传统智慧在现代产业体系中焕发新生。
面对AI技术的浪潮,林坤源敏锐捕捉到其文化传播潜力。他主导开发的"数字冼夫人"项目,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冼夫人历史场景,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巾帼英雄的精神力量。这种技术赋能的文化表达,既保持了历史真实,又创造了全新的审美体验,为非遗活化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
价值引领:从个体叙事到集体记忆的精神建构
从《恋爱光年》中都市青年的身份焦虑,到"青春三部曲"中返乡创业的价值觉醒,林坤源始终将镜头对准时代浪潮中的个体命运。在《我和我的茂名》系列中,他通过六个单元故事,构建起改革开放以来茂名的集体记忆图谱。当冼夫人文化、荔枝产业、商帮精神等元素被编织进普通人的生活叙事,地域文化便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化作可感的情感联结。
这种创作理念在最新作品《潮起云涌》中得到深化。影片以多线叙事展现茂名40年变迁,将"冼夫人精神""潘茂名医药文化"等历史基因与现代城市发展相勾连,在个人奋斗与时代进步的辩证关系中,揭示出地域文化的生命力源泉。这种兼具历史纵深感与现实观照性的叙事策略,使作品超越了简单的文化宣传,成为一部具有精神厚度的时代史诗。
站在数字文明的门槛上,林坤源正以"守正创新"的姿态,书写着茂名文化的新篇章。他的创作不仅构建起地域文化的影像谱系,更在传统与现代、技术与人文的碰撞中,探索着中国地方文化的国际化表达路径。当《涌动青春》的AI生成画面与《我和我的茂名》的实景影像在云端交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艺术家的创作轨迹,更是一座城市文化基因的现代蜕变。在他的镜头与旋律中,茂名正以自信的姿态,向世界讲述着属于自己的中国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