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岳王祠的最初修建,是岳飞后裔为了祭祀先祖而建。南宋嘉定十年(1217),岳飞之孙岳珂“以奉议郎权发遣嘉兴军府兼管内劝农事”,到嘉兴做了八年知府。嘉兴任上,岳珂(1183~1243)及家人住在嘉兴城西南金陀坊(现杨柳湾附近)。 宝庆年间(1225~1226),岳珂在金陀坊宅内建造岳祠家庙,铸铜爵祭祀祖父并修订《岳氏宗谱》。 明万历年间,岳飞十八世孙岳元声、岳和声、岳骏声三兄弟均中进士,为了感恩祖先庇佑、祈祷家族兴旺,弘扬先祖忠义之风、激励后代鉴往知来,将金陀坊岳宅家祠迁到三塔塘并扩建,祠堂内供奉岳飞先世三代和岳飞的神主(牌位)、岳飞在嘉兴历代后裔的神主(如岳珂)等,还供奉有岳王铜像、岳氏铜爵。 而后,岳王祠毁于明末清初的战火。 乾隆初年,岳飞二十三世孙岳鉴向嘉兴知府呈请复祠,清廷驳之而不果。经岳鉴努力,乾隆五十二年(1787),岳王祠得以重建,并增建了岳氏支祠,以祭祀移居嘉兴的岳飞三世(岳珂)及以后至二十三世的列祖列宗。 支祠前谓“敦伦堂”,再进为“诒壳楼”。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攻克嘉兴,岳王祠遭战火毁坏。 同治九年(1870),岳飞后裔岳鸿翔、岳彤等重修岳王祠,其形制略逊原岳王祠,却始成岳氏“南宗”标识,接受岳姓后人供奉祭祀。 中有石牌坊,额书“万古精忠”,牌坊背额书“移孝作忠”;祠门外两厢墙上书“精忠报国”四个大字。 山门之前的“万古精忠”牌坊。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