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账之网:当权力凌驾于制度之上
2024年9月28日,泗水镇审计组向村民移交村务资料时,宣称“材料已完整移交”。然而,当村民们翻开所谓的“完整账目”,眼前的一切却令人触目惊心:支出凭证中85%是未经签章的白条,收入凭证则大面积缺失。这份漏洞百出的“账目”,不仅撕开了村务黑箱的最后一层遮羞布,更将一场长达十九年的财务乱象推至法治审视的聚光灯下。
一、假账现形:从“合规”谎言到系统性崩塌
泗水镇审计组的两次回复,堪称权力敷衍民意的“教科书式表演”。4月的首次结论声称“未发现侵占挪用”,在村民的持续追问与市信访局的责令下,8月的二次回复虽承认“财务手续不规范”,却仍以“未发现挪用”搪塞,对违规账目和资金流向的矛盾避而不谈。直到账目移交,真相才彻底暴露:
1. 白条治国,村账沦为私人提款机:高达85%的支出凭证为无签章、无明细的白单,甚至同一事项的支出金额前后矛盾。收入凭证的“系统性消失”则直接切断了资金流向的追溯链条。
2. 账本游戏:混乱背后的权力任性:村长随意更换账本、单据无编号、收支流程零监管,彻底践踏了《会计法》第十四条“会计凭证必须真实、完整”的底线。所谓的“账目”,不过是掩盖资金腾挪的障眼法。
二、制度真空:为何监管层层失守?
问题的核心不仅是村长的肆意妄为,更是制度在权力面前的全面溃败:
三联单变“空白支票:按规定,村务账本应为三联编号制(存根、记账、公示联),每本尾号从1至20严格对应。但村长经手的单据既无编号,亦无联次,资金进出全凭一人手写,民主理财制度形同虚设。
审计何以沦为“洗白工具”?:泗水镇审计组对假账的“视而不见”,已涉嫌违反《审计法》第五十二条“不得提供虚假资料”的规定。若真如其所言“未发现挪用”,为何移交材料中连基础凭证都残缺不全?到底是能力不足,还是有意包庇?
三、破局之问:法治如何穿透地方保护主义?
面对这场“假账罗生门”,村民的追问直指基层治理的深层矛盾:
1. 技术性敷衍能否终结?:镇政府用“手续不规范”淡化实质违法,用“材料已移交”回避追责,这种“大事化小”的策略,是否在纵容违法成本?
2. 谁来监督监督者?:从村到镇,监管链条的集体沉默,暴露出地方权力网络的封闭性。当《民法典》赋予村民的知情权遭遇“系统性消音”,更高层级的司法介入是否已迫在眉睫?
(结语)
十九年的村务黑箱,不会因一次账目移交而自动瓦解。当假账的每一处漏洞都指向权力的失控,当制度的每一次退让都在助长违法者的气焰,唯有以司法利剑刺破地方保护的铁幕,以全民监督重启基层民主的齿轮,真相才不会永远沉没于“白条”与“缺失”的迷雾之中。
(本文为系列第十篇,未完待续)
法律依据延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