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大家都是写在纸上,老师还能同时将它们放到屏幕上,太神奇了!”云浮市新兴县船岗小学六年级学生陈敏慧在参加“AI智慧书法课堂”后惊喜地说。这是“广东福彩乡村美育计划”流动少年宫送教活动的一个缩影。
除了书法,流动少年宫还为乡村孩子们带去了皮影小剧场、双足机器人DIY、青花瓷团扇等多门体验课程,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交融中,拓宽视野,激发创造力。
在四会市黄田学校,“佛山福彩乡村美育社团”的科技模型课程让孩子们亲手组装“神舟二十号”模拟水火箭。“通过参加美育社团,我学会了火箭升空的原理,我们制作的水火箭以水和空气为‘燃料’,通过向瓶内加压,利用水的反冲力使火箭飞起来。未来,我想制作多级火箭!”模型社团的学生方中正自豪地介绍道。
丰富的美育活动,不仅让乡村孩子们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针对乡村地区美育教师匮乏的问题,“广东福彩乡村美育计划”积极联动美育专家、返乡知识青年和社会教育教师等群体,采用“学生+教师”双培养模式。一方面为乡村孩子提供专业指导,另一方面培养本土教师,确保美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在云浮市新兴县稔村镇坝塘村兴育学校,口琴教育家沈华孚不仅教导学生学习口琴的基础知识和吹奏技巧,还手把手指导学校老师掌握教学方法,并将其参与研发的教具送给学校老师,为学校持续开展口琴教学提供了保障。
这种师资整合模式,让乡村学校即使在外部支持结束后,也能继续开展美育教育,真正践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公益理念。
“‘西端’在瑶族中是女孩的意思,在舞蹈中她们拿着小花鼓,享受着丰收的喜悦。”在乳源瑶族自治县一六镇中心小学,瑶族舞蹈社团的钟老师细心地解释舞蹈《西端乐》的文化内涵,希望孩子们能在舞蹈学习中理解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特色。
“广东福彩乡村美育计划”在打造美育社团时,深度挖掘当地非遗特色与优秀传统文化,邀请非遗传承人及专业教师一起,打造了客家山歌、潮州讲古、畲族舞蹈、惠东渔歌等特色社团,让乡村孩子们在美育熏陶中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在佛山剪纸第四代传承人陈小杰老师的指导下,乡村孩子们学习剪纸技艺;在掐丝珐琅工艺师段雨蝶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领略非遗文化的精髓。这些传统艺术不仅让孩子们增长见识,更让他们对自己的文化产生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
“广东福彩乡村美育计划”走进校园,同时也带来社会各界的爱心捐赠。在云浮市新兴县船岗小学,爱心机构为学校的孩子们赠送了词典笔、麦克风、文具等教具;在揭阳市揭东区桂岭镇玉白小学,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赠了教学一体机、护眼灯、课桌椅、钢琴、笔记本等教学设施和学习用具。
这些物资改善了乡村学校的教学条件,也为美育社团的持续开展提供了必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