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网址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扫码登录更安全
登录
|
注册帐号
|
找回密码
搜索
热门搜索:
东华能源
共青河新城
学校
房产
茂名高铁
经济数据
本版
帖子
用户
关注抖音号
关注公众号
下载APP
扫码关注抖音号
扫码关注公众号
扫码关注APP
快捷导航
首页
网站首页
论坛
茂名在线论坛
食品安全抽检投票
食品安全抽检投票
求职网
茂名求职网
APP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茂名论坛
»
论坛
›
互动茂名
›
杂谈广场
›
光影织梦,文脉传薪——跨界艺术家林坤源的茂名文化叙事
杂谈广场
查看:
318
|
回复:
0
光影织梦,文脉传薪——跨界艺术家林坤源的茂名文化叙事
[复制链接]
大家印象
大家印象
当前离线
主题
0
回帖
精华
研究生
发表于 2025-10-30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
来自:茂名在线苹果版
“茂名的风里都带着故事,我只是把这些故事酿成了光影、旋律与文字。”坐在茂名市文创产业园
工作
室里,林坤源指尖摩挲着《涌动青春》分镜稿,稿纸上“荔枝精灵”的线条还带着油墨温度,他的目光望向远处——根子镇的荔枝园在暮色中晕出浅红轮廓,那是他无数创作灵感的源头。这位土生土长的茂名人,既是深耕行业十余年的资深媒体人,更是游走于影视、音乐、文学领域的跨界艺术家,用多元创作为家乡文化筑就“立体传声筒”,成为推动茂名文化出圈与文旅融合的核心力量。
一、跨界之路:作品皆为“茂名名片”
林坤源与本土文化的羁绊,始于2008年的新媒网。彼时,他背着相机跑遍茂名城乡,将年例节庆的鼓点、古村落的青石板路、田间地头的产业故事,都化作图文定格,“要让更多人知道,茂名不只是工业城市,还有烟火里的美”。这份初心,埋下了“扎根乡土”的创作种子。
2014年跨界转型导演后,他的每部作品都带着鲜明“茂名印记”:《金钱归来》将沙琅养龟产业融入悬疑剧情,吸引外地客商考察;《橘之恋》在化州橘园蹲守半月,用晨露与炮制技艺诠释“中国化橘红之乡”底蕴;《时代之潮》跟着果农学嫁接、听老匠人讲荔树传说,凭“可触摸的文化根脉”入围香港紫荆花国际电影节。影视之外,“青春三部曲”录下荔枝林蝉鸣,《茂名,岁月长歌里的眷恋》定格博贺渔火,让茂名故事借多元载体传播。
二、创作之道:活化本土文化内核
“若只是把荔枝园当取景地,作品就少了魂。”林坤源的创作理念,始终围绕“深挖本土文化”展开。在他眼中,茂名“五棵树一条鱼”不是简单符号,而是藏着坚守、匠心与传承的“文化密码”,“要把这些密码解出来,用现代人喜欢的方式讲清楚”。
为让《时代之潮》“荔枝文化传承”不流于口号,他带团队改剧本12稿,将“古荔嫁接新枝”“古法酿荔枝酒”等真实细节融入剧情,老果农看完感慨“这就是我们的日子”。2025年的AIGC微短剧《涌动青春》更显创新:他要求AI生成“长荔枝花瓣翅膀、说茂名方言童谣”的精灵,让虚拟形象与真实荔园晨雾交融,吸引00后留言“想去根子镇找荔枝精灵”,让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焕新。
三、赋能之效:搭建文旅融合桥梁
林坤源的创作从不止于“讲故事”,更追求“办实事”。《时代之潮》上映后,中国荔枝博览馆成“网红打卡地”,周末游客量增3倍,馆内还增设“电影里的荔枝文化”展区;《涌动青春》拍摄时,他对接政府修建观景步道与“荔枝精灵打卡点”,如今成根子镇文旅亮点,当地农家乐订单量涨50%,村民笑称“电影拍火了日子”。
他打造的“文化IP+实体产业”模式更具实效:《橘之恋》联动化州橘红企业推出限定礼盒,包装印剧情画面、附技艺手册,首月销量破千份,还吸引外地游客专程采购,该模式被文旅部纳入非遗创新案例库。此外,他增设“本土文化演绎”赛事环节、在荔园开设创作课堂,已培育20余名新生代创作者,让茂名文化传承有了“接班人”。
“接下来想拍木偶戏短片,写博贺古港小说。”谈及未来,林坤源的目光仍锚定家乡。从光影到旋律,从文字到人才培育,他用多元实践为茂名织就立体文化传播网,让这座城市的魅力,在更广阔的舞台上持续绽放。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帐号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商业合作
|
法律声明
|
手机版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快速回复
在线沟通请点我
客服1
客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