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林坤源
罗江蜿蜒,红土凝香。西晋年间,罗辩仙人于石龙岗植下第一株橘红,以清苦药香解民困厄,而后骑白牛顺江而去,留下“橘树千株经手植”的千年传说。这株跨越十七个世纪的仙树,在化州的霜露与暖阳中扎根蔓延——红土孕育其厚韧肌理,罗江滋养其清润药性,从明清宫廷“每岁办贡”的御用贡品,到寻常百姓家“冬日常备”的润喉良方,化橘红早已不只是“中国四大南药”之一,更成了刻在化州人血脉里的文化图腾,藏在岁月深处的故乡印记。
作为深耕地方文化与自然美学的写作者,我始终相信,地域风物是人文意涵最鲜活的载体。此次落笔《化橘红盏:温着少年的故乡》,便是想以这缕萦绕千年的橘香为引,用一只碗沿带磕碰的古朴陶盏,串联起时光与人心。盏中盛着的,是少年阿澈在橘园里的童年底色——竹筛上翻晒的橘红片沾着晨露,歪脖子树下李叔递来的蜜橘带着红土温度,阿婆熬膏时念叨的“三蒸三晒出真味”,是比蜜糖更珍贵的人生箴言;是时代浪潮中的产业变迁——祖辈“背橘走山路、换米换油盐”的佝偻身影,与年轻人架着手机“云卖橘红”的鲜活笑脸相映,老药铺的铜秤与电商的电子单,共同勾勒出化橘红的百年变迁;更是文化传承的不灭薪火——陈师傅陶窑里不肯熄灭的柴火,阿澈归乡后改良的文创陶盏,小橘果掌心那只刻着歪扭橘花纹的迷你盏,三代人接力,让古法手艺在时光里生生不息。
橘红的滋味,是清苦过后的回甘;故乡的意义,是远行之后的归依。故事里的阿澈,像无数从乡土走出的年轻人一样,曾被城市霓虹迷了眼,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辗转奔波。每当深夜难眠,他总会掏出那只旧橘红盏,泡一勺从家带来的橘红膏——琥珀色的膏体化开,清苦香气漫满出租屋,瞬间便将他拉回橘园的晨光里、阿婆的灶台边。这份刻在味觉里的乡愁,成了他心灵的锚点;而阿婆离世的消息,最终推着他踏上归乡路。当他重返红土,重拾的不仅是濒临失传的熬膏制陶手艺,更是对故乡最深沉的眷恋与担当。这份“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的坚守,恰是化橘红历经千年而不衰的密码,也是每个心怀故乡者的共同执念。
在岭南风物系列创作中,我始终以细腻笔触捕捉草木与人间的联结,希望让地域文化在诗意中流转传承。翻开这本书,你会闻到化州红土混着橘香的芬芳,尝到橘红膏“初苦后甜”的回甘,感受到邻里间“递一杯橘红茶”的质朴温情。这只小小的橘红盏,盛过岁月沧桑,盛过异乡乡愁,盛过产业兴衰,最终盛满了代代相传的希望。它悄悄告诉我们:故乡是根,扎得越深,枝叶越茂;文化是魂,守得越牢,生命力越旺。
愿每位读者都能在这缕橘香中,读懂传统手艺的当代生命力,想起自己故乡的那片土、那个人、那缕难忘的味道,最终找回心灵的归处。
【作者简介】
林坤源
岭南地域文化与自然美学深度创作者,专注于从地方风物、传统手艺中挖掘人文内核,擅长以温润笔触串联岁月记忆与当代精神。
为还原地域文化本真,曾多次深入化州橘红种植园、古陶窑,与老橘农、手艺人同吃同住,收集“罗仙植橘”传说、古法熬膏、手工制陶等鲜活素材,让作品自带红土气息与生活质感。
创作秉持“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理念,以文字为媒介搭建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让地域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生。代表作包括《橘之恋》《化橘红盏:温着少年的故乡》等,作品兼具文化厚度与情感温度,深受读者喜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