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坤源先生的《化橘红盏:温着少年的故乡》自面世以来,不仅让本土读者读出了浓浓的乡愁与自豪,更让外地朋友通过这枚“红土珍果”读懂了茂名。这部作品的珍贵之处,在于跳出了地域小说“罗列特产、堆砌习俗”的常见套路,以化橘红为核心载体,把茂名的文化根脉、时代变迁和人文精神挖深说透,既好看又有分量,为地域文学创作提供了鲜活范本。
从“特产符号”到“文化基因”:风物里藏着茂名的精神密码
提到化橘红,很多人先想到“止咳化痰的好药材”,但《化橘红盏》让它变成了承载茂名千年文脉的“文化图腾”。小说里的每一个细节,都藏着地域文化的密码:阿婆坚持的“三蒸三晒”古法,不是简单的手艺传承,而是茂名手艺人“慢工出细活”的较真劲儿——就像化州“李家园”“陈李济”这些老字号,至今仍恪守“72小时自然晾晒、9道手工筛选”的规矩,宁肯少出产量也要保品质;“炮制只用单数”的老讲究,和茂名乡间“祭祀忌双数、送礼选单数”的习俗一脉相承,藏着先辈对自然的敬畏;从祖辈“背着橘红走山路换粮食”,到如今年轻人“对着手机直播卖橘红”,更是茂名人数百年“敢闯敢试、务实肯干”的真实写照。
更难得的是,小说把化橘红的发展史和茂名的成长史紧紧绑在了一起。西晋“罗仙植橘济世”的传说,为这片土地埋下了“助人为乐”的种子,如今茂名推行“橘红扶贫”工程,12.8万亩橘园带动3.2万农户增收,让“致富树”真正扎根乡土;明清时化橘红成为宫廷贡品,如今它已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23年产值达112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的85%;过去是家家户户零散种植,现在全市有156家加工企业,形成了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这和小说里“橘红合作社”“产业园区”的描写一模一样。化橘红不再是单纯的特产,而是刻在茂名人心底的精神印记,让地域文化变得可摸、可尝、可感。
市民李女士读完小说后感慨:“以前只知道化橘红能止咳,看完书才明白,每一片橘红都藏着我们茂名的规矩和精神,以后给外地朋友送礼,我一定要讲讲它的故事。”
从“个人乡愁”到“集体共鸣”:少年归乡路映照着时代变迁
小说以少年阿澈“逃离故乡—城市打拼—重返故土”的成长线为主轴,写的是一个人的乡愁,却戳中了无数茂名人的心声。阿澈在城里打拼时,总爱用旧橘红盏泡茶,那清苦回甘的味道,是缓解乡愁的“特效药”——这场景让很多外出务工的茂名人感同身受。据统计,茂名每年有超20万游子在外奔波,他们的行囊里,总会揣着一罐家乡的橘红膏,那熟悉的香气,就是连接故乡的纽带。
当阿澈看到传统制盏手艺没人学、化橘红卖不上价时,他选择回乡创业,把老手艺和文创设计结合,推出的“橘红纹样陶盏”“节气礼盒”通过电商年销500万元。这不是虚构的情节,而是当下茂名的真实图景:在化州“橘红小镇”,近200名返乡青年正像阿澈一样,给传统产业注入新活力。95后姑娘李婷把橘红和奶茶结合,打造的“橘红柠檬茶”年销1200万元;大学生团队研发的“橘红护手霜”“橘红爆珠”,让老药材走进了年轻人的生活;“90后”新农人张伟用无人机植保、智慧灌溉,让橘红果品质提升30%,还带动50户农户增收。
小说里老匠人守古法、年轻人搞创新的互动,正是茂名化橘红产业的真实状态:企业既保留“三蒸三晒”“七烘七晾”的核心工艺,又引入冻干技术、检测设备保证品质,实现了“守旧不僵化、创新不忘本”。这种成长叙事,不仅解答了“传统手艺如何活下去”的时代问题,更让读者明白:乡愁不是怀念过去,而是用行动守护故乡的未来。返乡创业青年小林说:“阿澈的故事就是我的故事,看完小说更坚信,把家乡的好东西做好、卖远,就是最有意义的事。”
从“地域书写”到“文化传播”:一本小说成为茂名的“活名片”
《化橘红盏》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刻意“说教”茂名有多好,而是用故事和细节打动人心,成为茂名文化对外传播的优质载体。翻开书,鉴江的流水、红土的气息、橘园的晨露,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邻里间递一杯橘红茶的温情、匠人对技艺的执着、乡亲们抱团发展的默契,让茂名的人文温度直抵人心。
对茂名本地人来说,这本书是一次“文化寻根”:看到“阿婆用橘红膏给孩子止咳”“全村人一起摘橘红”的场景,总能想起自己的童年,也重新认识到身边风物的珍贵;对外地读者来说,它是一扇了解茂名的窗口——打破了“岭南只有荔枝、龙眼”的刻板印象,让“化橘红”成了茂名的代名词。更意外的是,小说还带火了当地的文旅产业:2024年上半年,化州橘园的“文学研学游”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同比增长42%,游客们跟着书中描写摘橘红、熬橘膏、做陶盏,带动民宿、餐饮增收超2亿元。
这背后,离不开茂名对化橘红产业的大力扶持。按照市“十四五”化橘红产业发展规划,茂名已投入2.3亿元建设化橘红产业园,打造“化橘红+文旅”“化橘红+康养”融合业态,建成橘红博物馆、非遗工坊12个,还设立了5000万元产业发展基金,支持企业研发创新和青年返乡创业。而《化橘红盏》的出版,恰好为这份规划添了一把火,让更多人知道茂名、走进茂名、爱上茂名。正如市文旅局负责人所说:“一部好小说,胜过十句宣传语,它让茂名的文化有了温度,让产业发展有了灵魂。”
一盏小小的橘红盏,装下了千年文脉,映照了时代精神。《化橘红盏:温着少年的故乡》告诉我们,地域文化不是尘封的历史,而是活在当下的精神力量;好的文学作品,既能扎根乡土,又能走向远方。这盏盛满乡愁与担当的橘红盏,是茂名递给世界的一张温情名片,也为所有地域文学创作指明了方向——唯有深耕本土、回应时代,才能写出打动人心的好作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