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淋山河镇的田间地头,一群特殊的“耕耘者”正用双手播撒希望的种子。他们是黄冈市团风县爱馨社工“农疗”项目的服务对象——精神障碍患者。在泥土的芬芳与作物的生长中,他们逐渐找回生活的节奏与生命的价值。
近年来,爱馨社工创新实践“农疗+”社区康复服务模式,将农耕劳作与精神康复深度融合,通过“康路同行 阳光‘植’愈”“春耕助农+农疗赋能”等系列活动,为精神障碍患者搭建起一条通往社会融合的希望之路,用专业与温度书写着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的乡村答卷。
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之路,往往伴随着认知功能退化、社交能力弱化、家庭负担加重等多重困境。爱馨社工在长期服务中发现,农村地区的精神障碍患者对土地有着天然的亲近感,而农耕活动所蕴含的规律性、创造性与成就感,恰好能弥补其康复过程中的能力短板。基于这一洞察,项目团队确立了“以农为媒、以疗为核、以融为本”的服务理念,将农疗活动打造成集技能培养、心理疏导、社会融入于一体的综合性康复平台。
对患者来说,农疗远不止“种地”:分不清播种间距时,社工手把手教,是认知能力的锻炼;和同伴分工摘豆角时的闲聊,是社交障碍的破冰;看着自己种的蔬菜装满竹筐,是自信心最实在的重建。
一张张笑脸、一筐筐蔬菜、一段段故事,见证着农疗活动带来的深刻改变。从个人能力提升到家庭关系改善,从经济负担减轻到社会融入加速,农疗活动如春雨般滋润着精康家庭的生活,让希望的种子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