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广东,清水绿岸、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父母口中常常提起的美丽画卷将通过广东万里碧道重现。 今年5月,广东已确定11个碧道建设省级试点,在接下来的10年里,广东将逐步推进,打造出“一湾三片、十廊串珠”的碧道空间格局。 广东省碧道工作专家、省城乡规划设计院总工程师马向明告诉有料哥:广东有1.1万条河流,长度达6.6万公里,农业以水为脉,城乡临水而建,水系周边2公里范围内活动人群约8035万人,占全省人口八成。
此次《征求意见稿》显示,万里碧道规划范围为广东省全域所有水系,以“构建山海连通的河川生态廊道,建立应对极端天气的韧性水系,营造彰显南粤特色的魅力水岸,促进区域平衡的绿色发展带”为目标。 规划期为2018年至2035年,分为三阶段。 第一阶段是试点先行、示范带动。到2020年5月,基本完成“1+10”省级碧道试点任务,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初步建立“广东碧道”品牌。 第二阶段是全面推进,骨架成形。到2022年,初步建成不低于5000公里的万里碧道,基本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成为广东生态文明建设的亮丽名片。 第三阶段是碧道成网,人水和谐。到2035年,全省碧道总长度达到 2.73 万 公里,河湖保护、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河湖生态环境得到根本好转,基本形成空间布局合理的碧道网络。 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核心建设岭南宜居魅力水网 广东各地水网、地理条件各不相同,万里碧道要怎么建? “根据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碧道类型分为都市型、城镇型、乡村型、自然生态型四类。”省河长办相关负责人说。
其中,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建设都市型碧道;其他城镇建设城镇型碧道,以水环境治理为重点;粤东粤西粤北广阔农村地区主要建设乡村型碧道。粤北生态保护区重点建设自然生态型碧道,其依托生态湿地、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自然生态地区建设。 值得关注的是,《征求意见稿》首次提出构建“一湾三片、十廊串珠”的广东碧道空间格局。
一湾:是指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核心,建设湾区岭南宜居魅力水网。空间范围为珠三角九市。主要建设都市型碧道,注重推进治水、治城、治产相结合,打造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 “三片”则为:粤北秀丽诗画河川片区、粤东历史文化长廊片区、粤西绵绣生态田园片区。 粤北片区空间范围为北江流域全域、西江流域和东江流域大部分,主要由韶关、清远、河源、云浮四市组成,主要建设自然生态型碧道。 粤东片区空间范围为韩江流域全域和粤东诸河流域全域,主要由汕头、梅州、汕尾、潮州、揭阳五市组成,主要建设城镇型和乡村型碧道。 粤西片区空间范围为粤西诸河流域全域,主要由阳江、湛江、茂名三市组成。主要建设城镇型碧道和乡村型碧道。 对于广大驴友来说,万里碧道未来的特色廊道绝对不能错过,各种style任你挑选,田园风光、历史文化、水乡风情……总有一款适合你。 碧道规划实施情当中,公众最为关心的河湖水环境治理被放在首要任务。《征求意见稿》提出,针对问题突出的练江、茅洲河、广佛跨界河、深圳河、淡水河、石马河、东莞运河等 7 条重点河流开展水环境整治,实施黑臭水体歼灭战,综合采取“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循环”等措施,实现碧道水域水质达标。广东还拟将碧道建设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各地河长制考核。况拟纳入河长制考核 有网友觉得,万里碧道不就是治污工程或者景观工程嘛?这可小看了碧道的作用。 处于工业化转型期的广东,一边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一边得满足城乡宜居条件,加上珠三角与粤东粤西粤北发展不平衡,广东打算通过碧道建设推动河湖综合治理、产业结构转型、宜居城乡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