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珠三角经济高度发达,GDP占全省80%,而面积更大的非珠三角地区一直发展滞缓。 粤北毕竟是山区,可粤东粤西地处沿海为何始终发展慢一拍?尤其是顶着经济特区光环的汕头,以及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拥有得天独厚天然深水良港的湛江。 汕头、湛江两地在历史上皆有过光辉岁月。抛开特区不说,汕头在建国前后曾在发展上领一时之先,我国第一家感光材料企业就诞生于此,公元胶卷早年曾一度闻名海内外。湛江旧称广州湾,过去也曾是广东省第二大城市。 改革开放后,我国工业化进程提速,珠三角依靠港澳拉动,制造业飞速发展,但粤东粤西距此均有数百公里之遥,难以受到辐射。同时,全国其它沿海城市相继崛起,粤东粤西先发优势逐渐减弱。 当前,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广东正为消除区域发展失衡付诸新的努力。最近,广东提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试图打破过去简单划分珠三角与粤东粤西粤北的传统思维,更精准立足于各功能区的基础和禀赋,推动珠三角核心区、沿海经济带和北部生态发展区优势互补和差异化协调发展。 这一战略不仅强调要强化珠三角引领带动,更空前地对沿海经济带寄予厚望,明确要将这“一带”打造成为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无论是粤东粤西还是广东,这都是一个再也不容错失的机遇。 经济特区汕头与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深水良港湛江的曾经辉煌 如今,提起粤东粤西,很多人大概只知道美食和旅游,然而两地的经济发展均有过高光时刻,我国经济发展史上的许多个“第一”“巨头”便诞生于此。 回溯这段历史,不得不提起林希之。1952年,在汕头市区一间简陋的实验室里,年仅31岁的林希之难掩喜悦,捧在他手上的是中国第一张性能接近进口的感光印相纸。 林希之被称为中国感光工业之父,从这间不起眼的实验室开始,又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感光材料生产厂,并相继研发出我国第一张印刷制版胶片、卫星云图接收纸和新闻传真照片等。随后,贴着“公元牌”商标的各类感光产品,源源不断从汕头走出,占据海内外庞大的市场份额,巅峰期其感光材料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约十分之一。
1860年汕头港开埠之后,这块位于东南沿海的土地开始工业化积累,一时抢占先机。1864年便有日本人在此创办船舶修理厂,1878年又有香港英商在此创办糖厂,这之后扩建成为汕头的第一个现代化工厂。1905年,华侨陈炳秋在汕头创办中国首家罐头企业,带动汕头罐头产业兴盛长达数十年之久。 汕头工业历史博览展的策展人之一、早年曾在汕头区办企业工作多年的陈成人说,受外商带动,汕头地方工业也逐渐发展起来,外商用机器榨糖,我们也开始用机器榨油。 民国时期、建国之后以及改革开放初期,汕头也有不落人后的表现。上世纪50年代起,凭借着先发优势,在当年在国内生产技术水平普遍不高的情况下,汕头快速建立起了较为先进的感光材料、超声仪器、电子器件、机械等行业,工业生产能力一度在广东省内仅次于广州。 改革开放后更是活跃,今天珠三角的电子产业,彼时是汕头的优势产业。1983的数据显示,汕头半导体器件产量占广东63%,电子元件产量占44.88%。 粤西的湛江亦是如此。 湛江旧称“广州湾”,1946年建市后直到改革开放初期,湛江一度跃升为广东省第二大城市,是广东发展最快的城市,时有“北青岛、南湛江”的说法。 上世纪70年代,珠江电影制片厂拍的电影片《今日湛江》,主题曲曾唱道:“湛江啊、富绕美丽的好地方。”到80年代,湛江又入选全国首批14个对外开放沿海城市,经济发展进一步提速。 彼时,湛江的辉煌从其电饭煲产业可见一斑。上世纪80-90年代,诞生于此的半球和三角两大电饭煲品牌曾行销全国,两家企业更一度成为中国家电巨头。直到本世纪头10年,湛江成为中国电饭锅产业基地,占据海内外市场绝对份额。 但到了今天,无论是汕头还是湛江,皆未能成功续写辉煌,甚至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落了下风,汕头不再有公元胶卷,湛江电饭锅还在生产可品牌不再响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