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0-4-21 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不太关心发展的我,看了这个帖子,一直在想,县域副中心是啥玩意?查了一查,原来是2017年提出来的设想。转帖当时《茂名日报》部分原文如下:
2017年9月,市委、市政府选定电白区沙琅镇、信宜市钱排镇、高州市长坡镇、化州市合江镇作为县域副中心进行规划建设,探索县域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新路径。四个县域副中心围绕发展目标,融合区位优势、地理环境、土地资源、人文历史、特色产业等要素,明确发展定位,突出发展重点,坚持规划引领,优化城镇布局,拓展发展空间,彰显地方特色。经过近一年的着力打造和创新发展,四个县域副中心魅力尽显,亮点纷呈。沙琅凭借“全国特色小镇”优势,发力龟鳖养殖特色产业,培育发展壮大南药种植加工业;钱排借助云茂高速在建之机和“中国三华李第一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广东省“森林小镇”品牌效应,着力打造“春赏花、夏品果、秋观叶、冬休闲”特色生态旅游;长坡不动高州水库集雨区一草一木,以高州水库、冼夫人文化遗址作为两大抓手,着力发展养生、特色旅游产业集群,打造以古色、生态、休闲为主题的“隋唐文化特色小镇”;合江致力丝绸特色产业和蚕桑特色农业,培育发展特色主导产业,乡村全域旅游亮点纷呈。显而易见,四个县域副中心的产业发展定位各有侧重,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推动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特色产业。四座“小城市”雏形初现,特色鲜明,独具魅力,犹如四颗璀璨明珠镶嵌在“滨海绿城,好心茂名”大地之上。
建设县域副中心作为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问题,过去县域副中心远离县城,辐射带动效应差,服务群众能力弱,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建设进程。为此,市委、市政府对县域副中心建设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提出了“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十年一大变”的要求,明确建市60周年(2019年)、建党100周年(2021年)和2030年三个时间节点的目标任务。在任务重、时间紧、压力大的情况下,各级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务必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问题导向,列出问题清单,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形成组合拳,共同发力,统筹推进。从当前建设的进程来看,四个县域副中心的重心都放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上,着力完善政务服务、社会管理、教育、医疗、金融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随着长坡、沙琅、合江、钱排公共服务分中心的揭牌运作,县域副中心的各种资源得以有效整合,不仅解决了偏远地区群众办事难问题,而且提升了辐射带动服务能力,也强化了行政资源管理和社会综合治理。
————————————————————————————————
嗯嗯,2017年,到现在三年了。感觉县域副中心就是在各县偏远处找一个相对实力较好的镇,搞好建设,以点带面,盘活整个县域资源特别是副中心附近的土地资源。路通了,政府服务跟上了,商业就发达了,人口就聚集了,地皮就贵了,财政收入就多了,整个县域经济就有了新的经济增长极,GDP就更上台阶,从而实现均衡发展,整体进步。那么,需要思考的是,路通和政通了,所谓指定的县域副中心,就一定会因此发展,从而辐射带动周边穷镇吗?当然,政府有政府的考虑和考证。
现在来看,三年期间变化大呀,一是换了人,政策延续的问题。二是有了疫情,经济下滑的问题。沙琅龟鳖尚能炒否?旅游何时放开?消费怎么扩大?当前财政是否还能投入县域副中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这都是当前难以预料的。计划赶不上变化,也是情有可原。现在中心都有点吃力,副中心可能更难支撑。或许还是先把病治好了,再去搬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