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扫码登录更安全

登录 | 注册帐号 | 找回密码

茂名论坛

  • 关注抖音号
  • 关注公众号
  • 下载APP
  • 扫码关注抖音号
  • 扫码关注公众号
  • 扫码关注APP
快捷导航
查看: 3177|回复: 40

【李阳英语】2020年暑期班199元起,千万别错过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7-18 02: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广东
本帖最后由 066888888 于 2020-7-18 02:12 编辑

    2020年暑假即将来临,本学期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网课学习,和史上在校时间最短的学期,很多学生都大呼跟不上!!!
    当您的孩子还沉浸在过去的成绩而踌躇满志时,别人家的孩子已经开始准备新阶段学习内容的衔接了!在您的孩子还沉迷在游戏世界而无法自控时,别人家的孩子已经规划好自己接下来的学习了。

充电.jpg

怎么样让孩子度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
怎么样让孩子在暑假实现“弯道超车”?
怎么样让自己的孩子也成为别人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那么请按以下正确方式打开——

课程全部限时特价,名额有限,机会不容错过!!!

1.jpg
英语 音标拼读班
音标.png

英语 超级语法班
语法.png

英语 自然拼读班
自然拼读.jpg

英语 新概念英语
新概念.png

英语/数学 同步系列课程
同步.png

咨询热线:0668-2827233、2199779
学校地址:茂南区油城七路26号(平安保险对面)
 楼主| 发表于 2020-7-18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巧奖励,激发孩子内在动力

家长要多使用内部奖励,少使用外部奖励。

孩子通过积极地探究和了解周围世界,由此产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本身就是对孩子奖赏,此时家长如果能够及时肯定、及时鼓励并给予情感和精神上的支持,这种奖励就是内在奖励。

相反,家长为了让孩子做某事而给予物质上的承诺和奖赏,就是外部奖励。

比如,晨跑时家长鼓励孩子坚持跑完1000米,并在跑完后肯定孩子有毅力、能吃苦,就是一种内部奖励。如果家长承诺孩子跑完1000米就可以买一双新跑鞋,就是一种外部奖励。

这种奖励变成了贿赂和交换,它削弱了孩子自身的能动性,分散了他的注意力,使他觉得自己的行为是由这些报酬和奖励引起的,孩子会更多地关注行为的结果而忽略行为本身,很容易对某种行为或学习逐渐失去兴趣。
 楼主| 发表于 2020-7-19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让孩子学会感恩,懂得宽容。

(1)心胸狭窄只会让孩子一生痛苦;

(2)拥有爱心,就有了求知求美的动力;

(3)恶作剧会“惹祸”,及时引导孩子改正;

(4)及时消除孩子的残忍行为;

(5)懂得感恩,才会成长。
 楼主| 发表于 2020-7-20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音标.png


语法.png

自然拼读.jpg

新概念.png

同步.png

 楼主| 发表于 2020-7-22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教养跟穷富无关。

飞法国的头等舱上也有没教养的行为,偏远乡村的田埂上人们也知道礼义廉耻。
所谓教养,简单了说,就是不管你的出身和背景,都努力做个更好一点的人。
农民工担心自己弄脏了地铁的椅子,席地而坐,是教养;
小朋友不小心打破了邻居家的花盆,在门口等了主人一整天就为了说一句“对不起”,是教养;
爸爸妈妈从来不在老人和孩子的面前吵架,是教养。
教养像是万物复苏的春天,给人带来百花齐放的美好享受,又像是高温炎热的夏天,让人感受到火辣辣的热情。
毕淑敏说:“教养是细水长流的,具有某种坚定的流向和既定的轨道性。”
它是后天养成的品质,但一旦养成,就深植于我们的骨髓。
无论在什么时候,展现我们的教养,等于展现我们灵魂的模样。
教养不仅仅是发乎其外、如何待人接物的姿态;实际上是“为己”与“为人”的结合。
正如有人总结过的:让别人舒服,让自己不憋屈。
当你需要吵吵嚷嚷向别人表现自己的教养之时,其实你已经没什么教养。
而当你自信于自己的行为举止,乃至生活方式、应世观念,你无往而不是在展现教养。
 楼主| 发表于 2020-7-23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让孩子学会感恩,懂得宽容。

(1)心胸狭窄只会让孩子一生痛苦;

(2)拥有爱心,就有了求知求美的动力;

(3)恶作剧会“惹祸”,及时引导孩子改正;

(4)及时消除孩子的残忍行为;

(5)懂得感恩,才会成长。
 楼主| 发表于 2020-7-24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后果发生后,不借题发挥

面对孩子的错误选择,不羞辱、不嘲讽、不责难、不借题发挥。

“我早就告诉过你了”、“你看,知道错了吧?”、“让你不要碰,你非要碰,这下好了吧?”……都是在借题发挥。

借题发挥会让孩子停止体验后果,而把心思集中到承受或者反抗这些责难或羞辱的痛苦上。

后果发生后,我们仍要保持尊重和平和,对孩子正在经历的后果表达同情和鼓励:“我知道你忘记带伞被淋湿了肯定很难受。我相信下次你会记得的。”

这样,孩子才会用平和的心态看待自己的错误,并把心思集中在感受后果和寻求解决方法上。
 楼主| 发表于 2020-7-25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如何对孩子说话?

(1) 急事,慢慢地说

遇到急事,如果能沉下心思考,然后不急不躁地把事情说清楚。会给孩子留下稳重、不冲动的印象, 从而增加孩子对你的信任度。

(2) 小事,幽默地说

尤其是一些善意的提醒,用句玩笑话讲出来,就不会让孩子感觉生硬,他们不但会欣然接受你的提醒,还会增强彼此的亲密感。

(3) 没把握的事,谨慎地说

在孩子面前承认自己的不如,不是一件丢脸的事情。反而会拉近和孩子的距离。

如果你逞能地对孩子说行,会影响孩子以后做事情。不如和孩子一起努力做这件事,告诉孩子,不行没关系,但是不努力就放弃了是不好的。

(4) 没发生的事,不要胡说

人们最讨厌无事生非的人!何况是孩子,孩子最讨厌冤枉的事!

如果你从来不随便臆测或胡说没有的事,会让孩子觉得你是个做事认真、有责任感的妈妈。

(5) 做不到的事,别乱说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不轻易承诺自己做不到的事,会让孩子觉得你是一个“言必信, 行必果”的人,愿意相信你。

(6) 伤害人的事,不能说

不轻易用言语伤害别人,尤其在较为亲近的人之间,对孩子,对丈夫,都不要说伤害人的话。这会有助于维系和增进感情。

特别是不要在孩子面前和老公吵架。说那种“孩子这么笨,像你。”这样的话。

(7) 伤心的事,不要见人就说

适当在孩子面前软弱是可取的,但是在孩子面前把伤心情绪转移到他人身上,是不好的。

比如说丢东西了,很伤心,但是一直在说是谁谁谁的错这样的行为。

(8) 别人的事,小心地说

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安全距离,不要在孩子面前轻易评论和传播别人的事。

(9) 自己的事,听别人怎么说

自己的事情要多听听局外人的看法,尤其当孩子在的时候,一则可以给人以谦虚的印象;二则会让人觉得你是个明事理的人。这会给孩子一个好的榜样。

(10) 尊长的事,多听少说

年长的人往往不喜欢年轻人对自己的事发表太多的评论,如果年轻人说得过多,他们就觉得你不是一个尊敬长辈、谦虚好学的人。

(11) 夫妻的事,商量着说

夫妻之间,最怕的就是遇到事情相互指责,而相互商量会产生“共情”的效果,能增强夫妻感情。

(12) 青春期的孩子,开导着说

青春期的孩子,非常叛逆,采用温和又坚定的态度进行开导,可以既让孩子对你有好感,愿意和你成为朋友,又能起到说服的作用。
 楼主| 发表于 2020-7-26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人生需要储备!多少人,没熬过那三厘米?

竹子告诉你,什么是价值!同是两根竹子,一支做成了笛子,一支做成了晾衣杠。晾衣杠不服气的问笛子:“我们都是同一片山上的竹子,凭什么我天天日晒雨淋,不值一文,而你却价值千金呢?”

笛子:“因为你只挨了一刀,而我却经历了千刀万剐,精雕细做。”晾衣杠此时沉默了……

人生亦是如此,经得起打磨,耐得起寂寞,扛得起责任,肩负起使命!人生才会有价值!看见别人辉煌的时候,不要嫉妒,因为别人付出的比你多!

虚度光阴的快乐,像大风中的游云,是会飘走的快乐;充实努力的快乐,像把石头推上山,一路流汗,脚也发酸,但却是落得到实处的快乐。

等你真正努力过后,再忆起这一段苦涩的历程时,那种名为“成就感”的甜,是从心灵深处冒出来的,源源不绝的甜。

上坡路永远是最费劲的、最让人崩溃的,但它能让你到达更高的海拔。毕竟,“所有千夫所指的困难,都是为了淘汰掉懦夫,仅此而已”。
 楼主| 发表于 2020-7-27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多鼓励,少表扬,才能更强大

孩子考了好成绩的时候,得了奖的时候,为什么我们的第一反应是表扬呢?

因为孩子的行为符合了我们的预期,让我们觉得省心,带来了成就感和满足感,让我们觉得很开心。 可是一旦孩子没有符合我们的预期,便会责备,批评孩子,久而久之,孩子为了不受到批评,会一直避开自己不擅长或者不会的事情,被父母的表扬绑架,或者输不起,遇到挫折就一蹶不振,无法面对困难。

而如果在孩子取得好成绩,我们能对他们说:谢谢你让我觉得很开心,我觉得你过去一个月真的很努力,有努力就有收获,继续加油哦~

那么孩子感受到的是一种强大的支持,就是不论自己将来做什么,父母都会支持我,只要我努力,就能收获自己想要的东西。 当然就像开头讲的,比起锦上添花,孩子更需要的是雪中送炭,在遇到挫折时,父母能够告诉他:不是你不行,是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活着还没有非常努力,只要找到原因,继续努力,一定会成功的。

而即使真的是孩子在某方面不行,那也要鼓励孩子把自己的努力和精力放在自己更擅长的事情上。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为自身的价值而非父母的表扬而努力,炼得一颗不惧挫折和困难时的强大内心。
 楼主| 发表于 2020-7-28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自由

给孩子选择权、尝试权与犯错误权。

每当我谈到给儿童自由的时候,总会遭遇质疑。质疑者一般都把自由理解为“放任自流”或“无法无天”。它显示了我们对自由的理解尚处于一个幼稚的阶段。

给孩子自由,不是对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意味着你需要给孩子“三权”:选择权、尝试权、犯错误权。

怕孩子犯错误,凡事都要孩子按自己的想法来做,孩子一旦失败就大加指责,这样的家长,就是强权家长,他们对孩子“关心和付出”越多,对其自由意志的剥夺就越多。

自由和尊重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全社会都在谈“尊重孩子”,却在“自由”的观念上出现盲区,尊重也就变成了空话。

哲学家弗洛姆说:“如果没有尊重,爱就很容易堕落为统治和占有。”一个被管制太多的孩子,他失去了探索和认识世界的机会,也就失去了自我认识和调整的信心。

一个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自由的同义词不是放纵,而是选择力和判断力。那些真正幸福快乐的孩子,是那些真正获得了自由的孩子,他们更清楚行为的界限在什么地方。

而一个无法无天的孩子,其行为只是放纵,而非自由。放纵是压抑的后果,是选择功能的失效。这样的孩子内心软弱无力,因为他丧失了对自己的掌控力。

能否给孩子自由,是成人能否有分寸地表达关爱、有质量地去教育孩子的一块试金石。

成人只有首先解放自己的心态,理解了自由意志在教育中具有何等价值,才能把“自由”这个无价之宝送给孩子。
 楼主| 发表于 2020-7-29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习惯

进入小学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幼儿园以养育为主,小学开始以学习为主——学习生活正式开始了。

有家长问孩子做作业要不要陪的问题。我个人的看法是,在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父母是有必要陪的,快的一个月,慢的两个月,帮助孩子把习惯培养好了之后才可以放手。

必须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些家长抱怨孩子粗心、动作慢等,其实这些都是因为小时候没有养成好的习惯。如果不养成好习惯,到初中以后学习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那么到底要养成哪些学习习惯呢?我觉得一是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二是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三是独立阅读思考的习惯。
 楼主| 发表于 2020-7-30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在孩子未成年前,管束是父母的责任
未成年的孩子自我克制能力尚不成熟,因此父母必须负起责任来管束。但这种管束应该是充满亲情、人性化、科学而理性的,而不可把孩子作为私有财产来任意修理摆布。也不可采用简单粗暴的命令式,毫不顾及和尊重孩子的想法和人格。
另一方面,未成年孩子把家长视为靠山,合理的管教关怀,会让孩子们有安全感和被支持感,遇到问题危难会求助于家长。
 楼主| 发表于 2020-7-31 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慢点”“小心点”是糟糕的口头禅

孩子吃饭洒了一点汤,走路摔了跤,不小心打碎了一个杯子,喝水呛了一下,或者鞋子穿反了,关门声音大了点,乃至于作业写错了一道题,考试丢了几分……凡是一个孩子生活中的内容,几乎都伴随着“慢点”“注意点”“小心点”之类的提醒。

我们的习俗是过度表达关心,否则会被认为是冷漠。但请诚实地想一想,当我们提醒别人“慢点”或“小心”时,是针对认为对方需要提醒,还是更多地为了表示我们在关心对方?难道一个人呛了一下还不懂得小心,还会呛第二口?上台阶绊了一下还会绊第二下?

最高的礼貌和善意不是一定要说点什么和做点什么,而是得体和有分寸,以让对方感觉有用或舒服为原则。

孩子吃东西不小心呛了,其实只需要咳嗽一小会儿就没事了,根本不需要大家关注,更不需要大家提醒。一伙成年人只顾表达自己的关心,你一句我一句的,给孩子添多少堵,制造多少尴尬!

当孩子觉得自己丢了面子、显得很傻时,有的孩子会用发火的方式企图找回面子,而一个特别敏感内向的孩子,什么也不说,默默承受了这些憋屈,才更可怜。

爱孩子离不开对他心理的体贴。向孩子表达过度关心,造成孩子尴尬,继而会引发孩子的不愉快情绪。所以,无所谓的小事,视而不见,不让孩子难为情。
 楼主| 发表于 2020-8-1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定时定点关注孩子的学习

每天都会拿出一定的时间来关注孩子,并且能定时定点,孩子做完作业,要检查一遍,有时间陪着孩子读读书,即使自己不读书,也会陪在孩子身边。我看到他们家里都有自己的书桌,每天有一段时间是雷打不动的作业读书时间,父母都会放低说话的声音或关闭电视,以免影响孩子的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帐号

本版积分规则

友情链接: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