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广东南路梅菉市 于 2020-12-13 23:05 编辑
史载,明永乐二年(即公元1404年)吴川县域形成了坡头墟,三条狭窄小街,“老街”(后改名为东风路)是墟上最繁华热闹的一条街市,售卖席包、麻类,兼有药、盐、土产糖等副食品店;“谷行街”以售卖谷物、花生油、黄豆、烟叶等;“鱼街”(后改名为胜利路),以卖鱼为主,兼卖日常食物。
至明末,坡头墟商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各地商人纷纷在此开起商店,批零兼坐贾应运而生,还有走乡串户的商贩。当时饭店、旅舍、商铺、当铺鳞次栉比,一家挨着一家,各种食品和日杂用品成行成市,外地的桐油、樟脑油、八角、桂皮等山货,以及布料、西药、火水、钨砂等洋货也应有尽有,出现一些以幌子招揽顾客的固定字号商铺,如“福泰号”“裕兴昌”等商行,当地成立商会,成为方圆数十里名声显赫的墟市。
坡头墟历史悠长,考古发现鉴江下游出土汉代古越人独木舟。历史上,广州湾是中国南方著名的天然海港,紧邻香港,自古航运业发达。而坡头墟位于粤琼通衢必经要道,鉴江、沿海和陆路皆通,与梅菉、黄坡、芷寮等墟市联成一片,构成商品流通的网络,商业贸易日益繁荣,成为广东地方经济的动脉。在清代,曾有文字这样记载当时“坡头墟”的盛况:“万船齐集,长橹如林,大有成都成荫之势。”“万历间,闽广商船大集,创铺户百千间,舟至数百艘,贩米谷,通洋货”。至民国,就有福建漳州行商数百人进行长途贩运贸易,还有法国、葡萄牙及中国多家海运公司,1931年商船货运量达1500吨。
坡头墟的大与小,就其影响范围而言,归结如下:
其一,船通四海。坡头有麻斜海湾、三合窝海峡、银海湾、鉴江和南三岛,岸线长200公里,港湾海河纵横交错,航运业发达,是古代“海上丝路”货物集散重地。明朝万历年间,广州、潮州、香港及福建甚至外国商船到此贸易,至民国曾诞生一代“香港船王”。
其二,山海呼应。坡头东连鉴江,是沟通广信与粤西的主要内河航道(古广信位于梧州、肇庆、云浮一带,是两广之宗,唐分岭东岭西两道,宋设广东广西两路,均以广信为界),山货源源不断随江而下运至梅录、坡头转销各地,而洋货和沿海产品又溯江而上到达广西首府南宁。山货与海货中转贸易,驰名海内外。
其三,租界重地。法租界最高行政机构——广州湾公使堂建在坡头墟,设置兵营。民国初年设立邮政局,还有一间培养行政人员的法华文学校。1936年坡头墟发生震惊中外的“三月三万人抗法”事件,连法国人都不得不承认世界是坡头人最厉害。
其四,交通枢纽。北靠广信腹地,处在楚人和中原汉人进入雷州半岛的交通要道上,古驿道上留下法租界的旧海关楼,1976年以前未建石门大桥时是连接粤琼必经之路。
其五,多元文化。自古就是中原、古越、海洋、广信四大文化的交汇之地,兼容博蓄的多元文化打造出独特而璀璨的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