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在河北省卓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在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决战胜果之时,人们重温九年前总书记的这篇讲话,无不被其真挚的为民情怀、坚毅的使命担当所感动、鞭策和鼓舞。回首看,一部脱贫攻坚史,正是一部为民初心的践行史。 以“一枝一叶总关情”滋养宗旨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我们讲宗旨,讲了很多话,但说到底还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为了践行这一根本宗旨,广大党员干部英勇奋战、为民担当,千方百计为困难群众办好事、解难事。经过八年的持续奋战,累计有300多万名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和数百万名基层工作者奋战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他们在穷乡僻壤留下坚实的足迹,在田间地头洒下滚烫的汗水,在炕头板凳记录下脱贫的过程。脱贫难,但再难也不能让群众继续忍受贫困的难。为新上项目让更多人走进工厂,只能一次次调研、一次次谈判;为一扫“出不来进不去”的困境新修道路桥梁筹措资金,东奔西跑、四处求援;为了让群众相信经济苗木和规模化养殖,宁愿自己投钱、忍受误解。没有一种奋斗比为祖国和人民而奋斗更有意义,没有一种付出比让群众彻底摆脱贫困更有价值。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贫困县全部摘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成果背后,正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鲜明注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生动诠释。 以“精准靶向可持续”决战脱贫致富。脱贫工作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大量人、财、物资源,更是对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深刻检验。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精准脱贫。按照这一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深入摸排现实情况,精准制定政策措施,精细设置时间表,实行逐户销号,打通“最后一公里”,做到脱贫到人。同时,我们要的脱贫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可持续性"的,不仅靠“输血”也靠“造血”。正因如此才取得了实打实的、经得起群众和历史检验的脱贫成果。 以“战斗堡垒党旗飘”绘制攻坚图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中指出,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健靠支部。在脱贫攻坚第一线,高高飘扬的党旗就是战族,党支部就是战斗堡垒,党员就是先锋队。通过广泛开展抓党建促脱贫攻坚行动,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不断增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成为带领乡亲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心骨和领路人。在广大党员干部的感召带领下,社会各界群众关心扶贫、支持扶贫、参与扶贫的积极性主动性空前高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汇聚起强大合力。 以“攻坚克难接续奋斗”宣告脱贫全面胜利。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扶贫攻坚”改成了“脱贫攻坚”。会议指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5年多后,习近平在总结表彰大会上这样回望脱贫攻坚战:“党和人民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发扬钉钉子精神,敢于啃硬骨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为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很多扶贫干部不能陪伴家人,也没有闲暇时光,有的一两年就头发花白,最令人动容的是,有1800余人牺牲在脱贫攻坚一线。说自己“不够勇敢”的黄文秀,牺牲在因担心村民受灾而冒雨回村的路上;信奉“人的一生总要做几件有意义的事”的张华因劳累过度牺牲在扶贫岗位上;发完最后一条推销土鸡的朋友圈后,“90后”夫妻吴应谱和怀有身孕的樊贞子,双双牺牲在洽谈扶贫工作的路上。他们是与贫困作斗争的最勇敢的战士,是摆脱贫困的群众心中的最可爱的人,脱贫攻坚殉职人员的付出和贡献必将彪炳史册。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松劲歇脚,必须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发扬“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李奕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