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清信^0^ 于 2021-5-5 21:10 编辑
李季濂(1877~1936年),原名李锡贞,广东信宜人,清末举人,诰授知政大夫;同盟会会员,参与推翻帝制活动。辛亥革命后任广东省民政厅秘书、广州市政府顾问、广东省咨议局议员,后辞职从商,成为有名的华侨企业家。
他曾经是一名封建士大夫,目睹了清朝的腐败后弃官从商。随后,他结识了孙中山先生,并加入同盟会。在革命活动中,他曾作为孙中山的替身受伤。辛亥革命后,他出任民国政府官员,后又弃官从商,成为马来西亚华侨,从经济上继续支持革命。他,就是出生于广东省信宜市镇隆镇的李季濂。为了解李季濂的事迹,近日记者前往李季濂的故乡,采访了李季濂的侄儿李汝基。
当地政府为李季濂父子重修故居 李季濂的故居是一栋两层的楼房,大门前刻着一副醒目的对联:侨商浩气传唐汉,敦爵雄风震马英。这是乡亲们为纪念李季濂父子而作。 李季濂的侄子李汝基今年70岁。据了解,李汝基学过书法和作诗,记者采访他时,他能说会道,谈吐敏捷,对伯父李季濂的往事娓娓道来。李汝基说,伯父李季濂当年没有另建房屋,而是和兄弟们共住一间大屋。解放后,老屋年久失修,其他族人陆续搬出,李季濂和儿子李孝式再也没回过故乡。改革开放后,当地政府为李季濂父子重修了这栋小楼,作为他们的故居。 李汝基说,堂哥李孝式(李季濂儿子,马来西亚独立的功臣,1953年起先后任马来西亚铁道部部长、交通部部长、财政部部长)虽身居海外,但在抗日战争中筹集了1亿多元给国民政府用于抗日,作出了很大贡献。 李季濂的孙子李剑桥(李孝式的儿子,马来西亚拿督)在海外宣传祖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在马来西亚华侨中影响很大。 为感谢政府重建故居,李剑桥把故居首层作为康乐中心,购买了各种娱乐设施,向村民开放。
从清末官员到同盟会会员 1877年5月6日,李季濂出生于书香世家,父亲李再荣是一位学者。李季濂自幼受家庭熏陶,广读群书,学问大进,考试一举知名,诰授知政大夫,授五品衔委用训导,被派赴北方任职。不久,李季濂目睹清朝官场腐败,痛感时弊严重,不甘同流合污,毅然辞官从商。 李季濂经商时,在信宜、高州、湛江开设锦纶泰商行,经营进出口贸易。在同乡李怀霜的指引下,李季濂与南洋侨商取得联系,并认识了孙中山,加入了同盟会。 李季濂颇具商业头脑,他在广东、香港、新加坡等地先后开设集商旅、客运、劳务输出及汇兑于一体的锦纶泰商行。商行积累大批资金资助同盟会,为孙中山从事革命运动提供物资支持。李季濂加入同盟会后,他的商行一方面做生意,一方面成为同盟会人士的革命据点。
因貌似孙中山而成为替身 1910年,孙中山避难于南洋,并将同盟会南洋总机关部搬到槟榔屿。当时,孙中山与革命人士到处筹款支持革命,李季濂为同盟会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有一天,孙中山决定在南洋召开一次重要的“庇能会议”,为了使会议顺利进行,大家认为孙中山最好有个替身,从而保证孙中山的安全。当时参加会议的人都认为李季濂貌似孙中山,于是决定由他扮演孙中山。 1910年11月13日,会议如期举行,李季濂装扮成孙中山的样子,在另一个透露给外界的地点露面。李季濂知道这次风险很大,他离家时,写好了遗嘱。到了目的地,李季濂露面时,果然有人把他当作孙中山,埋伏的敌人向他开枪,李季濂迅速躲闪但左臂受伤。 孙中山召开的“庇能会议”不受干扰顺利举行,既团结了更多华侨,又筹到了18万港币。到了12月6日,孙中山离开庇能时,李季濂又化装先行一步到瑞典咸深水码头,确保孙中山安全上船后才离开。 为保护孙中山受伤这件事,李季濂从不向别人提起,连他的儿子李孝式也不知道。直到武昌起义胜利的消息传来,李孝式见国民党要员向父亲李季濂敬酒,并称赞李季濂,李孝式才隐约知道父亲有如此光荣的历史。辛亥革命成功后,李季濂被委任广东省民政厅秘书、广州市政府顾问等职务。作为实业家,李季濂深知实业兴国的重要性,没过多久,他选择再度弃官从商。
帮助2万乡亲 到南洋谋生 20世纪20年代前后,不少农民前往南洋谋生,但法国占领的广州湾(今湛江)出入境限制甚严,手续繁杂。李季濂向广州湾当局建议取消出入境限制,让人们自由进出,将它发展为交通口岸。这一建议被广州湾当局采纳,并迅速付诸实施,信宜及高雷乡亲出国就业有了近路。为了减轻乡亲们赴南洋的旅费负担,李季濂又与船运公司联系,取得廉价船票。李季濂的锦纶泰旅店,在信宜镇隆、东镇及高州、广州湾、香港、新加坡等地开设,为往返南洋的乡亲做好沿途服务工作,旅费给予优惠。对部分特别困难交不起旅费的则由锦纶泰无息贷资,到南洋就业后再分期偿还。仅1926年,经锦纶泰旅店帮助前往南洋的信宜乡亲就达2万人,被当地橡胶园和锡矿场争先雇用。 当时的县城镇隆圩市场是农副产品的集散地,人们赶集必经窦江木桥。窦江河阔水深,每年发生水患,冲毁木桥。当时的政府无力修葺,交通极为不便,百姓怨声载道。李季濂将镇隆锦纶泰商行的部分利润捐赠作为修桥费用,并添置渡船以备洪水泛滥时使用,聘请身强力壮善水性的村民负责守桥及撑渡船。同时修建窦江茶亭,施以茶水,方便行人。
为我国橡胶和锡矿产业 作出巨大贡献 李季濂在马来西亚开发橡胶种植时,曾购买了一批橡胶树苗带回国内,在广东种植。当时高州农校校长吴柳轩悉心培育,创下了巴西三叶橡胶树在北纬22度成活的新纪录,为后来新中国自力更生发展橡胶种植作出了不可忽略的贡献。 20世纪30年代初,李季濂为振兴祖国实业,集资港币数十万元,在广西南丹县大厂的深山野岭首创利物锡矿公司。在探矿和筹建期间,李季濂坠马受伤,但他仍坚持创业。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建成初具规模的大型矿场。后又在广西探明一个水银矿场,但未来得及正式开采,这两个矿场就被广西省政府接收。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领导广大矿工努力经营,使大厂锡矿发展很快,成为规模宏大的“锡都”。 1935年冬,李季濂与女婿等人前往广西大厂矿场召开公司董事会议。后离南宁返梧州途中,不幸因车祸受重伤 ,在南 宁及香港医治无效,于1936年7月3日在香港逝世。 (摘自《茂名晚报》8月9日 车杰蓉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艺爱好者参观李季濂故居
来自:美丽信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