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JRDB 于 2021-11-4 20:28 编辑
一雕一琢精诚之至 一器一物匠心独运
流水线的复制,难以企及手工艺精雕的温情与灵魂。对于电白贝雕更是如此。
电白,朝海,海贝壳甚多。那些贝壳的形状千奇百怪,不仅有晶莹璀璨的珠光质地,还有着自然幻化的颜色,只要略加雕琢,便可以成为不凡的艺术品。贝雕,正是大自然馈赠与人类智慧的巧妙结合。
近日,笔者走进电白区霞洞永乐村贝雕工艺厂,一座不起眼的80年代平房内陈列着不同风格的立体摆件、艺术看盘等珍品佳作,形式多样、意境新颖,如同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画卷,犹如走进百花盛开的园圃,在散发着艺术芬芳的气息中,感受贝雕工艺扣人心魄的精湛之美。
保持贝壳的原汁原味 “这个花瓣镶嵌在这个位置好点,更能凸显花的立体感。”工艺厂负责人莫善玉正在为一幅暨南大学茂名校友会赠敬母校的贝雕屏风画和工人交流意见。
工艺厂负责人莫善玉(左三)在指导贝雕屏风画的制作。
贝雕师傅崔阿姨在上光,王阿姨拿着贝壳在娴熟安装。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幅正在赶制的“桃李满园绽芬芳”工艺作品,只见用贝壳雕刻出来花鸟栩栩如生,让人惊叹不已。原来,她们都是电白贝雕的第一代师傅,从事贝雕几十年了。
师傅对各种贝雕原材料进行打磨。
“从构思、设计到胶合,共十余道工序,若由两至三人制作,这样一幅工艺作品需要10多天完成。”王阿姨指着正在赶制的贝雕屏风画说。 “贝雕与其他工艺品不同,贝雕讲究‘原汁原味’,根据每种贝壳的色泽和形状特点,运用我国传统雕刻手法和国画构图形式,精制成半立体浮雕的花鸟、山水、人物等贝雕画形象更逼真。”莫善玉对笔者说,“一幅好的贝雕画,从技艺上来说,设计、选料、打磨、镶嵌等步骤需要循序渐进,而且不同的贝雕画用的贝壳也不一样。”
按设计图样把贝雕各组件摆放、镶嵌好。
譬如,石头蚌主要用来做鹅头、鹤头、鹤翼、鹤身等;白口螺形似花瓣,打磨后像白牡丹;青口螺可以用来做松叶……
以刀为笔,以贝为纸,这成就了电白贝雕的神奇。如果不亲自看过,你很难想象这些看似平凡无奇的贝壳,是如何在匠人的手中反复雕琢,最终脱离本身形态成为艺术品的。
把贝雕各组件粘合固定。
用毛笔点上清漆上光。
曾是风靡一时的文化名片 贝雕是广东传统的民间工艺品,电白盛产的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贝、螺、蚌、蛤等海产品,是生产贝雕的优质原料。
创建于1985年的电白永乐贝雕工艺厂,前身是电白县霞洞镇永乐贝雕工艺美术总厂,是广东当时最大贝雕行业厂家之一,还在国内聘请了高级工艺美术大师及名家传授及指导,形成了永乐贝雕、玉雕设计的独特风格,令这种独有的工艺成为这座南国村落里一抹亮色,提供了不少就业机会的同时,也令到贝雕成为当时风靡的一张名片。据该厂厂长介绍,贝雕画的工艺要求很高,他们是电白唯一一家生产贝雕画的工厂。
建厂后第一幅贝雕工艺画《一帆风顺》。
经过多年发展,永乐贝雕形成了以人物、山水、花鸟、飞禽走兽等为创作题材,采用平面贝雕画、立体贝雕、贝雕盆景、圆雕、通雕、浮雕等创作手法和技艺。在艺术造型上,除了传统中国画的形式以外,还有如西方的绘画,雕塑甚至卡通漫画等。它还吸取了国内外同行业以及其他艺术种类,写真的贝雕画与抽象的卡通画二者相结合,保持了贝壳的原形、原色的独有优点与美感。生产的产品种类有贝雕画挂件与摆件、立体贝雕摆件、贝雕盆景以及玉雕画、立体玉雕摆件等。
重拾行业,传承手艺 “在90年代初,最兴旺时期,我们工艺厂当年年产值达100多万元。”现年75岁的销售经理王树超回忆说,“以前的产品曾畅销往全国各地以及出口港澳地区、东南亚、欧美各国。”
各式各样的贝雕工艺品。
永乐贝雕艺术虽有过鼎盛,但也经历了从山峰到低谷的“阵痛”。因当时的种种困境,在90年代中后期,贝雕开始近二十载沉寂的岁月。
为了让永乐贝雕艺术得以传承与发展,除了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已退休的莫善玉还于2019年重新投入资金30多万元,并联系以前工厂的部分员工师傅,恢复原来贝雕生产,扩建厂房,同时还开起网店,多渠道推广电白贝雕文化,再现美丽贝壳雕刻作画的辉煌,打造山海好心之城文化的独特魅力。
“今年我65岁了,为什么又想做回这个行业呢?本来我也没太多精力了,只是觉得这门手工艺丢失了很可惜,我们这代人如果不去传承,以后的人可能都不知道怎样做出贝雕画。”秉承着想要将这电白贝雕传承与发展,贝雕匠人莫善玉牵挂于心。
“我们现在主要做的是贝雕画,贝雕画手艺要求更高,我很希望能够把好的艺术传承给年轻人,让电白贝雕与时俱进,并且能走得更远,让电白贝雕发光发亮。” 他说。
文 / 电白区新闻中心全媒体记者 赖广昭 何梅 图 / 电白区新闻中心全媒体记者 何伟 -------------------------------- 今日电白编辑部 编辑:何梅 初审:李峰 版式:何伟 终审:赖广昭 总监:陈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