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购买力平价理论错在哪里?
李俊
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他在1922年出版《1914年以后的货币和外汇》一书中提出购买力平价理论。人们口头禅,工资高的地方,物价也高,这种观点就是对购买力平价的通俗解读。
巨无霸指数,通常用来测量购买力平价。假如巨无霸的价格,中国需要20元人民币,美国需要5美元。按照巨无霸指数,人民币与美元汇率是4:1。也就是按照购买力平价,人民币汇率低估了。
一个人喝相同的咖啡,在中国价格是20元人民币一杯,到了美国需要花40元人民币。他花费咖啡是每个月收入的十分之一,他在中国月工资一万元人民币。如果他到了美国工作,消费咖啡数量不变,同时保持花费是月收入十分之一的比例不变,那么月工资就需要两万元人民币。
有两个人,一个人在中国工作,月工资一万元人民币;另一个人在美国工作,月工资是两万元人民币。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在美国工作那个人名义收入高于在中国工作那个人,但是真实收入就要看购买商品的数量多少。
我们可以说,在不同国家工作的人,谁的收入购买商品数量越多,那么这个人的真实收入就越高。真正困难就是,不同商品之间是如何权重呢?就拿喝咖啡来说,相同的咖啡,哪怕在同一个城市,环境不同,价格也有很大差别。
奶茶店的一杯咖啡价格15元到20元之间,机场上卖40元左右。奶茶店和机场之间,是否可以采用购买力平价来计算呢?40元可以在奶茶店买两杯咖啡,在机场上只能买一杯,但是两个地方都是使用人民币。
1964年,萨缪尔森发表《贸易问题的一些理论笔记》,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提出批评。萨缪尔森的观点,认为商品篮子指数是有问题,可以发明无限版本。即使不考虑运输成本和其他贸易障碍,同一商品价格也不可能处处相同。
你在奶茶店和机场上喝相同的咖啡,口感方面没有什么差别,但是本质上,并不是一样的商品。在机场上,一个人登机之前,喝一杯咖啡来放松心情,这和在奶茶店是有不一样的体验。
差不多的房子,在深圳等城市,一个月租金需要几千元,有的县城,可能几百元就行。县城房子居住舒适度可能并不比深圳差,但是两者真正差别就是,周围的环境。居住在深圳,可以比较容易找到工资比较高的工作,可是在县城就很难困难。
虽然一个国家的货币汇率确实有可能高估或者低估,但是市场上会做出调整。一个国家在汇率上进行管制,假如出现高估或者低估,那么也会在市场上反映出来。采用购买力平价,就相当觉得温度计不准确,就来一个水是否结冰的判断,观察各种物质是否达到熔点,从而推测温度。
不同国家之间的货币汇率,也有该国货币信用因素。如果这个国家的货币信用好,人们就会选择该货币,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该货币升值。因此,汇率之间的价格,不仅是货币购买力因素,也有信用因素。
真实世界里,商品里面的复杂程度是非常高,根本无法做到统一的商品篮子指数。人们在不同收入阶段,选择不同商品的权重也是不一样。这种复杂程度,决定购买力平价不能真正落地。
2021年11月23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