俚僚白话-(即土白话)。
俚僚白话(主要指粤西丶桂东南语区)与广府粤语相比,存在着很大差异,有的广府人根本听不懂俚僚白话。
应说俚僚白话是南北朝至隋唐年间,俚僚文化与汉文化交流形成的语言,是古俚僚语进化的结果,也是古汉语与俚僚语结合的产物。词汇中大量运用了古俚僚语的名词及声调,使用古汉词单音与单字对照方法,是唐朝认可的岭表官方语言。
也就是说当时俚僚长老或地方土著做官,必须要掌握俚僚白话才能与朝庭沟通,由于俚僚白话作为俚僚语与朝庭官话中间的沟通渠道,掌握了俚僚白话,等于俚僚人有了与外界说话联系的更好方法。
钦州宁氏丶高凉冯冼氏丶泷州陈氏是当时粤西丶桂东南的行政长官及酋长,需与朝庭沟通,因而促使俚僚语白话进行行政推广,三家俚帅大长老都在俚僚白话语区内。
南北朝至隋唐俚僚人发展创造出了俚僚白话,并溶合夷化了当时的南迁汉人,成为了岭表的新僚人,都掌握了这种语言。唐后期因羁糜政策的收缩,地方势力走向中央流官制,朝庭偏重沿海统治,移治广州,粤西丶桂东南语区再度与外界隔绝,至今经历了千年之久,俚僚语白话变化不大。由俚僚语白话发展而来的广府白话(珠三角至西江流域),因明朝大批汉族移民,与俚僚白话拉大了距离。
而另外一支古俚僚语(广西西南),因地域的约制,偏向西南与“南泰语区”交融,形成了“北泰语区”的壮侗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