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政绩?习近平总书记在2011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作过解释:顾名思义,就是为政之绩,即为政的成绩、功绩、实绩。政绩观反映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政治立场和格局境界,直接影响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实绩。在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年轻干部提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明确要求,系统回答了年轻干部应该“为谁创造政绩”“创造什么样的政绩”“怎样创造政绩”等重大问题,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针对性,必将进一步激励广大年轻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奋进新时代,创造新伟业。 2021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上,习总书记提出“共产党的干部要坚持当“老百姓的官”,今年习总书记强调“共产党人必须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总书记直指根本: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性。“只有党性坚强、摒弃私心杂念,才能保证政绩观不出偏差。”在这一点上,年轻干部从一开始就想清楚,而且要终身牢记我们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始终坚守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 民心所望,施政所向。什么是好事实事,要从群众切身需要来考量,不能主观臆断,不能简单化、片面化。哪里有人民需要,哪里就能做出好事实事,哪里就能创造业绩。业绩好不好,要看群众实际感受,由群众来评判。有些事情是不是好事实事,不能只看群众眼前的需求,还要看是否会有后遗症,是否会“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要坚决杜绝“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政绩工程”,绝不走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发展之路。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有显绩,也要做潜绩。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以兢兢业业的拼搏和尽心尽责的实干赢得人民群众的好口碑,收获历史沉淀之后真评价,真正做到对历史和人民负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业绩都是干出来的,真干才能真出业绩、出真业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我们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在新形势下发展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大道至简,实干为先。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员干部一定要真抓实干,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善作善成,坚决杜绝口号式、表态式、包装式落实的做法。对当务之急,要立说立行、紧抓快办,不能慢慢吞吞、拖拖拉拉。对长期任务,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要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滴水穿石,久久为功。要强化精准思维,做到谋划时统揽大局、操作中细致精当,以绣花功夫把工作做扎实、做到位。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新作为,奋力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陈东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