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石油紧缺,此时茂名露天矿区勘探发现油页岩,全国各地建设者赶赴开采,并在茂名建设油页岩炼油厂。
据统计,从1962年投产到1992年停产,茂名露天矿累计采掘量近2亿吨,开采油页岩1.02亿吨,生产页岩油292万吨,为缓解国家石油困难作出特殊贡献。
然而大规模的油页岩矿开采也带来了始料未及的环境污染。
大规模开采在矿区形成了一个长约6公里、宽约1公里的巨大矿坑,多年雨水积聚,又形成一个矿坑湖。由于油页岩富含油、硫等矿物质,当时开采、处理技术落后,加之没有进水及泄水设施,湖水酸化,影响群众健康。随着湖水水位上涨,又对周边地区形成安全隐患。
在1992年后,虽停止开采油页岩,但对伴生矿高岭土、煤的开采还在继续,加之管理混乱,工业垃圾、生活垃圾、洗矿废水随处排倒,偷采、盗采等多发,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不同于传统采取单一措施逐项修复的方式,露天矿修复按“引水、种树、建馆、修路”的系统性生态修复思路进行,第一件事就是“引水”。
矿坑湖位于鉴江和小东江之间,当地修建水渠,在对矿坑原有积水处理的基础上,将高州水库水通过鉴江水系引到矿坑,同时连接并外排到小东江,由此“死水”变“活水”,并将矿坑湖命名为“好心湖”。另外排查周围污水排放情况,确保生活、工业污水不流入矿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