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铸管公司
(1)科技创新投入
坚持战略目标导向,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围绕产品开发、工艺提升、装备改造等方面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科技支出与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逐年提升。规划期末,科技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保持在3%以上,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力争达到1.5%。
(2)科技平台建设
整合股份优势资源,培育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高水平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提升公司创新能力。一方面依托现有省级平台在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同步申报、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另一方面依托优特钢研究及中试试验基地、铸管研发与检化验中心建设,搭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力争实现1家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布局,助力公司打造铸管领域领航企业。
(3)专利建设与布局
“十四五”期间,公司将由注重专利数量向注重专利质量转变,识别保护对公司影响重大的关键核心专利,放弃一批过时和无价值专利,加快专利海外布局,不断调整优化专利结构,实现专利分级分类动态管理。规划期末,累计拥有专利总数2400项,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超过25%。
(4)标准制修订工作
构建完善的产品标准体系,支撑、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向上推进国际、国家标准,向下推进行业、团体、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在牢牢掌握球墨铸铁管国家标准主导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站稳国际标准核心圈,持续增强企业国际影响力与话语权,实现标准行业引领。规划期内,累计主持参与国际、国家标准制修订20项以上。
(5)科技创新项目
铸管产品:
产品实现全系列化和差异化,形成完善的产品体系。持续推进高品质饮用水、热力管、非开挖管道修复等项目,开发内外防腐涂料,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利用先发优势,进一步拓宽应用市场,提高污水管、热力管市场占有率,抢占燃气市场份额,成为主流管材之一,持续提升客户满意度。
优特钢产品:
准确研判优特钢市场需求,找准品种钢研发切入点,聚焦国有制造业支柱产业开发高等级用钢,着力攻克产业核心技术,培育具有商业价值和市场竞争力的科技成果,加快优特钢钢种开发和成果转化,在细分领域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推动产品结构转型升级。依托公司挤压机装备和技术优势,紧扣国家重点新材料目录,加快航空航天用钢品种开发,将特管打造成为国内“专精特新”生产基地。
数字化转型:
铸管专业:开展铸管核心装备高效自动化研发,实现集中操作与控制,开发可执行多种任务的工业机器人,致力于提高生产效率,具备数字化工厂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实现制造过程的“柔性、高效、智能、绿色”,引领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钢铁专业:对标世界一流,引进先进的铁钢轧智能化场景,推广应用集中化操控、机器换人、无人天车、无人化料场等技术,提高人均劳效,改善作业环境,实现数字化工艺、数字化制造、数字化运维为一体的制造新模式。
新产业研究:
全面推进智慧水务、智慧管网建设,打造核心软件团队,将市场和技术同步掌握,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