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浩禅寺,始建于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相传是南宋宰相吕颐浩的故宅,后来他舍宅为寺,命寺名为颐浩寺。这也是全国唯一用相国的名字命名的寺庙。 至今已有近七百年的历史了。古朴的建筑,一砖一瓦都流淌着独属于寺庙的清幽和沧海桑田后的沉静。 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奉旨升院为寺,更名为“颐浩禅寺”。建大雄宝殿边门、两庑,初具规模。元朝元贞元年(1295年),扩建大山门、鸳鸯楼、天王殿、弥勒殿、祖师殿、水火神庙香乳堂、文昌祠、凌云阁、微笑堂、天香亭、贝多林、圆通殿、梅雪轩、宜静院,另辟金鲫池和石假山等二十余处殿阁楼院。寺内有各朝名人撰写的碑刻15方,有唐吴道子画、元赵孟頫书《金刚经》及其所画的“不断云”等手迹、石刻。 当时颐浩寺规模宏大,殿宇凌空,其后迭经兵患,屡毁屡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重修,规模已不及当初。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农历正月初四,寺大部毁于日军炮火,仅存天王殿、大山门。1958年拆移,仅存颐浩禅寺记碑一方,古银杏树,不断云石刻断石14块,殿宇柱脚16块及少许假山石等。颐浩禅寺于1992年修复后,建造石碑坊一座,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亲题寺额;颐浩禅寺;。
禅寺正大门,造型古朴,装饰精美,歇山顶上正中设置龙纹图案,两侧是龙形鸱尾,可见规格不低。 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