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高州市中心城区城市设计》的批后公告
为深入实施省“百千万工程”,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城市经营水平与人居环境,塑造现代化的城市品质,展现高州地域特色和文化元素,打造山水城互融、新老城互动、产城人互促的活力山水城市,高州市自然资源局组织编制了《高州市中心城区城市设计》(以下简称“城市设计”)。城市设计经市政府常务会、市委常委会和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心城区内的开发建设必须按城市设计的要求执行。现将城市设计向公众公告如下: 一、规划范围 中心城区规划研究范围位于高州市域南部,总用地面积约153平方公里。重点片区城市设计范围34平方公里,包含城东新区、城南新区以及鉴江河一河两岸三个片区。 二、规划愿景 按照“山水文化古郡、活力现代新城”的发展定位,以及“科学规划、彰显特色、强化功能、提升形象”的总体要求,高水平推进高州城市建设,营建一个人民向往的山水文化古郡、一个面向未来的活力现代新城。 三、规划主要内容 (一)规划结构 中心城区构建“山水融合、一核引领、两轴驱动、三区协同”的空间格局。塑造以笔架山、鉴江河为骨架的山水融合城市,围绕老城发展核心进行外延式扩展,坚持城市向东向南发展主方向,形成府前路、永青大道两条轴线,以城市内环、外环,串联协同发展城东、城南、城北三个片区。 (二)规划策略 1、保护利用山水资源禀赋。高州城区,鉴江蜿蜒流淌,云开、云雾山脉围绕,海拔150米以上的7座高山呈北斗七星分布。规划搭建山水视线通廊,强化眺望关系,确保显山露水;沿笔架山脉,打造五山五湖绿色生态廊道,构建“连山、接湖、通江”休闲路径,重点建设学砚湖、粟埇水库等一批公园休闲空间。沿鉴江河两岸,贯通滨河步道,提升滨水空间品质,打造绿色、人文的魅力鉴江。 2、擦亮凸显历史文化名片。高州是一座千年古郡,“三塔环城、寺庙庵堂、九街十二巷、十二古”等历史资源星罗棋布,文化底蕴深厚,民俗民风兴盛。规划采用“绣花”功夫,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重点打造中山路骑楼街、大西门-竹栏街节点、东城门节点、宝光塔风貌段、观山寺风貌段等;同时构建最高州文化径,串联各文化节点,串珠成链,提升高州历史文化魅力。 3、构建交通、配套、景观三大大支撑体系。交通方面,打造“两环+两横”的交通主骨架,外环加强与高速公路以及与茂名市区的互联互通,内环高效联系新城老城以及各片城区;两横加强城区内部东西向以及和两环的贯通。配套方面,发扬高州著名“文教之乡”的特色,坚持配套先行的现代化城市发展理念,高标准均衡布局、开放共享的教育、医疗、商业、韧性城市等服务配套设施,提升人口聚集和综合承载能力。景观方面,建立一体化地标体系,构建整体疏密有序、高低有律的城市天际线。 (三)塑造三大重点片区 1、高标准开发好城东片区。作为高州未来最重要的拓展空间,最大限度保护利用山体,构筑大开大合、山城融合城市形象。规划构建“依山就势,簇团发展”的空间格局,形成北部商贸区、中部山水城、南部康养谷三大功能片区。中部山水城重点打造笔架山至旭务岭视线通廊,高标准建设未来社区,布局规划展览馆、科学馆、图书馆,两侧设计现代骑楼商业街,建设中央公园,集景观、休闲、商业于一体,笔架山脚打造会议中心,彰显精致城区、山水特色和人文情怀。北部商贸区重点在迎宾大道建设休闲商业街、影剧院、融媒体中心等项目,塑造东部商贸门户。南部康养谷充分利用山水景观资源,以“大健康+”为主题,打造集医院、医疗科技产业、休闲度假、山林养生养老等于一体的康养小镇。 2、加快建设南部活力门户。城南片区利用现有优越自然资源,通过大型设施带动、生态吸引,打造文体新城。挂榜岭以南依托新建的高州体育中心,重点建设文化馆、博物馆、商业街、挂榜岭公园等一批文化及活力空间,打造南部活力门户。加强挂榜岭森林公园开放性,通过“公园+”提升绿地服务功能特色。盘活挂榜岭周边旧村旧厂等存量土地,打造挂榜岭风情商业街和儿童公园等,激发旧空间新活力。 3、品质提升鉴江河一河两岸片区。高州城区范围内,一江、一洲、一岛、三汇、七弯,形成了鉴江形态多变的滨水风光。规划通过整合两岸资源、文化赋能、精细打造,重塑江城之界,构建展现高州“江塔相望、山城共映”的特色景观格局,通过绿美鉴江、人文鉴江、精致鉴江、活力鉴江四大策略,构建通山达水的开敞空间体系,展现从传统到现代的建筑风貌长卷,打造“高凉文化观光带”,为市民提供更多高品质活动空间。 四、规划实施与管控要求 为高效、高质推进高州中心城区建设,由市人民政府组织市有关部门根据中心城区的实际情况,结合城市设计的规划理念、功能定位及管控要求,按职能分别制定中心城区市政道路、山水公园、公共设施等建设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中心城区按城市设计的规划愿景持续发展。 中心城区规划范围内各类开发建设活动应与所在功能分区的规划定位相呼应,充分体现“山水文化古郡、活力现代新城”的城市特色,加强落实“整体城市设计管控+片区建筑风貌引导”的双层管控体系,并严格遵守以下管控要求: (一)整体城市设计管控。对中心城区的城市地标与眺望系统、景观廊道、天际线、城市界面、公园绿化、建筑高度、开发强度等九大要素进行管控,其中主要管控以下四方面内容: 1.建筑高度控制。 严格控制山边、水边、重要干道等界面周边新建建筑高度,整体形成疏密有秩序、高低有韵律的天际线,确保建筑与环境景观互相协调。 结合保护规划要求,严格控制鉴江沿岸一二线建筑高度,同时优化滨水天际线,打造显山露水、梯度变化的建筑高度,构建丰富的视觉层次。 2.景观廊道。 为保证城市自然景观的连续性和视觉通透性,通过保留山体、预留绿带、视廊等措施,严格控制笔架山-挂榜岭、凤凰岭2条生态廊道以及景观绿廊、城市绿带最小宽度。 景观廊道周边建筑高度按照10%高差退台控制,避免“水泥围墙”式的建筑群形式,应形成高低错落、层次感强的建筑界面。 3.城市地标与眺望系统。 建立新城地标空间体系,形成“高州电视塔-潘州广场-未来社区新建地标”格局,与老城“宝光塔-文笔塔-艮塔”三塔格局相互呼应。 整体构建三塔等核心景观眺望、山-城景观眺望、沿河景观眺望三类景观视廊,强化城市印象与山水城互动。 4.公园绿化。 连通现有山岭、水系、农田等生态本底资源,打造市民休闲游憩的城市公园绿环,确保300m见绿、500m见园。 (二)分区建筑风貌引导。 中心城区划分为现代新城、文体乐活、江畔山居、产业园区、一河两岸及历史风貌区五大风貌区。鼓励建立高州特色的建筑风貌、延续高州记忆的场景,提取传统风貌特色元素进行现代演绎。对各风貌区的建筑风格要素、材质色彩、屋顶形式、立面形式实行正负面清单管理,全面提升城市建设品质和治理水平。 五、城市设计的修改 经批准的城市设计是中心城区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框架,必须长期执行,原则上不得随意修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方可按照规定程序修改城市设计: (一)规划技术修正。 因道路交通、市政、水利等工程实施需要,在遵循历史文化保护紫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生态保护红线以及其他各类保护区边界等强制性要求,不改变原规划确定的主导功能和空间管控原则的前提下,可以对道路及市政设施的线位、部分技术参数以及沿线用地规划控制指标进行技术修正,并按照以下程序办理: 建设单位、土地使用权人或相关政府部门向市自然资源部门提出书面申请,附送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修正方案,由市自然资源部门对修正方案进行审查、开展公示,并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对方案进行审议。 (二)规划局部调整。 在保障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求,遵循城市功能结构、空间格局、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城市安全等规划要求,生态廊道宽度不减小、道路效能不降低、建筑高度符合管控原则等要求的情况下,需对局部地块的用地指标和布局等进行深化优化的,可按照以下程序进行城市设计局部调整: 建设单位、土地使用权人或相关政府部门向市自然资源部门提出书面申请,附送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方案,由市自然资源部门对调整方案进行审查、开展公示,并提请市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审议;或将经充分论证的优化调整方案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提请审议事项。方案经审议通过后需报市人民政府批复。 (三)除以上情形以外,确有必要修改城市设计的,必须经原审批机关同意,并报市政府常务会、市委常委会、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 附件:关于《高州市中心城区城市设计》的批后公告附图.pd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