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扫码登录更安全

登录 | 注册帐号 | 找回密码

茂名论坛

  • 关注抖音号
  • 关注公众号
  • 下载APP
  • 扫码关注抖音号
  • 扫码关注公众号
  • 扫码关注APP
快捷导航
楼主: 066888888

原汁原味国外的英语学习法,让孩子像学母语一样学英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3-17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外为什么要研究我们的应试教育

因为我们会吃苦

现在很多人都在诟病中国的应试教育,呼声最高的就是学生的负担重,扼杀青少年的天性等。不能否认,有些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不是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的,甚至很多学习的内容对以后的成长并没有什么用。

我们关心的是,在目前中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如果你不能改变这种体制,那如何去适应它。

比如高考,如果是按照所谓的素质来招生,中国有多少寒门学子能进入清华、北大这些高等学府?高考制度不能改,是因为我们暂时找不到比高考更好的制度,同样现在面临的应试教育,谁都知道它不是最好的教育制度,但我们并不可能很快就能改变它。

在这种体制下,作为学生能做的,就是去适应它,必须要学会努力,勇于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在这种体制下生存。

为什么现在美国不希望招收太多亚洲特别是中国的学生,是因为中国的学生太会考试了,美国许多重点大学每年招收的学生中大部分都是中国学生,所以美国反过来研究为什么中国的学生如此“优秀”。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的应试教育反而培养了中国学生在千军万马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能力,这背后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肯努力,会吃苦,为了考试我们不惜一切代价的努力。
 楼主| 发表于 2019-3-18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南风效应

北风与南风打赌,看谁的力量更强大,他们决定比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北风无论怎样强烈,行人只是将衣服越裹越紧;而南风只是轻轻拂动,人们就热得敞开大衣。

南风效应告诉人们:宽容是一种强于惩戒的力量。教育孩子同样如此,那些一味批评自己孩子的父母,最终会发现孩子越来越听不进他们的话。每个孩子都可能犯错误,父母要容忍孩子的缺点,客观、理智、科学地处理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体谅孩子的同时,从自身入手做好修养工作,这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楼主| 发表于 2019-3-20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用表扬代替批评效果更好

饭要一口一口的吃,指望孩子一天之内改掉一个甚至几个坏习惯是绝无可能的,如果在他们努力改正的过程中,家长不改“他错了我就说”的批评风格,只会让他们产生挫败感而干脆放弃尝试。其实,对于习惯了父母“唠叨”的孩子,表扬更管用。用表扬代替批评,有时效果会更好。家长要适当的宽容对待孩子,只要发现孩子比以前有一点儿进步了,都要给予鼓励,可以是一个拥抱、一个掌声、一句鼓励、一个大拇指。
 楼主| 发表于 2019-3-21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让孩子适当受点委屈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社会就秩序混乱。家教不严,孩子则无法无天、任性、一意孤行、我行我素、唯我独尊。
孩子做错了事,家长给予适当的批评和惩罚是必要的,哪怕孩子受点委屈,也不乏是育人的一种策略。这样的孩子,他领略过多种情感体验,逆反心理少、心理承受力强、心理健康。专家的说服教育,有时只是提供给家长的溺爱理论而已。
“黄金棍子出好人”,“打是亲,骂是爱”,“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才是真理啊,不过要从小开始,并把握好“度”和“量”。
 楼主| 发表于 2019-3-22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耐心等待反馈   

下指令后,给孩子一些时间。很多家长的做法是,看到孩子没有即刻反应,马上发出第二道令箭,然后一道紧似一道,火力迅速升级,不一会儿就硝烟弥漫。给完指令,你要在心里至少数到10 ,这时细心观察,找到问题所在。现在,当睿妈喊孩子做某事时,孩子常常嘴里喊着:“好了好了,马上马上!”行动却很慢,这时我会稍微等待。

当然,如果之后孩子还是不行动,小慧通常会对孩子说:“我知道你喜欢做……但是我们现在没有时间玩这个,我们必须停下来,马上穿衣出门,才能按时赶到,你清楚了吗?”如果他点头,我就离开,做我的准备,同时等待。
 楼主| 发表于 2019-3-23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习惯都是养出来的

很多父母将孩子的不好的习惯怪罪到学校身上,怪罪到教师身上,怪罪到孩子自己身上,唯独没有怪罪到自己身上。

其实孩子身上的多数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不好的习惯都是我们父母有意无意培养出来的。

就像上海人说上海话吃上海菜,四川人说四川话吃四川菜一样,仿佛生来就会不需要培养,而事实并非如此,父母每时每刻都在教,以至于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教,这就是“潜教育“,比”显教育“威力大得多的本质教育。

优秀的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问题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同时也是孩子改正错误与缺点的最大障碍。

当务之急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没有父母的改变就没有孩子的改变。没有不想学好的孩子,只有不能学好的孩子,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

因此在骂孩子之前骂自己,在打孩子之前打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地改变自己。
 楼主| 发表于 2019-3-24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懒于陪读——独立完成自己的功课。

我只提醒儿子,什么时间该做功课了,做完了向我报告一声。遇到要检查的作业,我一律叫他自己检查,我只负责签字。他极不高兴地说:“别人的妈妈都给检查,你怎么这么懒?”我给他讲道理:“不是妈妈懒,你想,如果我帮你检查了,你还会检查吗?考试的时候错了,谁又帮你检查?平时出小错,考试出大错啊。”并告诉他学习是自己的事,遇到不会做的题我叫他自己开动脑筋,实在不会做了告诉他该到哪里去查找资料。如某个生词不知道什么意思,他为了图省事,来问我,我叫他自己查字典,为了完成作业,他不得不一个笔划一个笔划地查。过后,我在思考他不爱查字典的缘由,原来是对部首查字典不够熟练,往往查一个字要费老半天时间,要查的生字多了,别说孩子,大人也觉枯燥。于是我想了个办法,和他玩查字典比赛,列出生字,看谁查得快,我故意输给他,赢了的他兴趣盎然。玩了几次,查字典速度大大提高,不再认为是麻烦事了。现在,他还主动帮同学查字典呢。

教子心得:在辅导孩子的学习上,不要太勤于指导,而要学会发现哪些是孩子能做的和有助于独立思考而可以放手的,哪些是他能力达不到而需要帮助的。
 楼主| 发表于 2019-3-25 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自主行事

有些家长喜欢管束孩子,觉得孩子的所有事情都要由自己来操心,而且对孩子严加管教,有时候根本都不考虑孩子的感受,甚至是强迫孩子听你的话。这样的强迫,让孩子只会适得其反,谁都不喜欢自己被强迫。所有家长应当适当放手,有些事情让他自己决定自己做就好了。比如孩子今天满满一碗饭吃不掉,那就吃半碗,今天不是很困,多玩半个小时玩具也未尝不可。让孩子自己决定,安排,还能够培养出独立自主有主见的孩子,以免让孩子心存不满和你发脾气。
 楼主| 发表于 2019-3-26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相信孩子自己能够学好

  每位孩子都有巨大的潜能。父母的引导和启发能够使孩子自觉主动地学习和创造性地探索,主动地进行自我潜能的开发。想要真正把孩子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出来,就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首先要相信孩子有能力学好,接收到父母的这种心理暗示,孩子会受到鼓舞。

  在相信孩子的同时,也要和孩子建立民主平等的亲子关系,在日常生活中要经常鼓励孩子,让他们对自己有积极的评价,促进其自信心的建立,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了,学习起来就会干劲十足。
 楼主| 发表于 2019-3-29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孩子,学习真的不是给我学的

我为什么一直催着你读书、学习?

只有你读书多了,你才能明辨是非,不至于被不怀好意的人蒙蔽了眼睛,不至于被肤浅的人影响了你的思维。为什么小区里的老头、老太太会花大钱买一种叫“神奇除锈水”的东西?因为他们不知道,有种东西叫“盐酸”。

只有你成绩好了,你才能有资格去选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才能有空余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至于为了生存去委屈自己、忙碌一生。
 楼主| 发表于 2019-3-30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错误中反思自己

孩子在生活中做错事,在学习中做错题是常见的事,如何做到下不为例,这就需要孩子能在错误中反思自己,从而彻底改正过来。

当孩子做错事时,爸爸妈妈请别光顾着责怪他,不妨这么反问:“你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吗?”等孩子回答后,认真和孩子约定:“那下次我们记住这个教训,不要再犯了好吗?”

对待学习也是,懂得反思的孩子能够及时总结,查漏补缺,大大减少错误再次出现的几率。从长远来看,这能够“缝补”知识漏洞,给孩子的学科打下牢固的基础。

作为家长,我们必须铭记:与其为孩子留下万贯家财,不如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
 楼主| 发表于 2019-3-31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给孩子更多信任、尊重

有心理学者说,你说话的声调高低,跟你传达给别人的信任,是成反比的!也就是说,当你对孩子大吼大叫时,孩子感觉你不信任他;当你说话柔和时,孩子就能感觉到你的信任!

事实就是这么神奇,比如:当孩子手拿香蕉皮准备扔时,你一句怒吼“别扔地上!”这时候,其实你在内心是默认孩子会扔在地上的;如果你认真、轻声地说一句“宝宝,放垃圾桶里吧!”这时候你是默认孩子会放到垃圾桶里的。关键是你语气中传达的这种信任或者不信任,孩子都能感觉得到。      
 楼主| 发表于 2019-4-1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父母较好的情绪调节能力和友好的沟通方式,在家里能够为孩子营造出一个良好和谐的家庭氛围,那么孩子无意识里也会趋向于和父母做相同的事情。

        或者是向父母学、模仿他们的互动模式,或者是以父母的互动模式作为人生经验,往后孩子在对待他人时,也是趋向于彬彬有礼、友善可亲、表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的行为和态度。

        如果父母有不良性格或行为,或者父母经常不和、吵吵闹闹,或者冷漠、冷战,或者互相责怪、否定,则常会使孩子感到不安和焦虑,没有幸福感或自卑,也有可能会让孩子认为是自己不够好,父母才吵架的。

        如果人的心灵也要吃住行,所渴望的便是喜悦、安全感和归属感。

        对于每一个家人来说,家,不仅是父母的归宿,也是孩子的归宿,孩子在这里寻求安全感和归属感。
 楼主| 发表于 2019-4-2 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训练孩子的独立性,有主见

从小,爸爸妈妈就有意识地培养我的独立性。因为,孩子不可能一辈子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尊重孩子的选择,这是最重要的。因为,人生很多事情不是只有一个选择,可以有很多选择,每一种选择都有一定的道理。不要用家长心中的选择去评价孩子。

比如:我五岁的时候,天气很热,从幼儿园出来,很渴,想要喝饮料。妈妈给钱给我,让我自己去买。我因为从未尝试过,害怕,就不肯自己去。妈妈告诉我,现在你有两个选择,一是自己去买,然后喝。一是自己不去买,那就忍着,回家再喝水。我犹豫了一下,选择了不去买,忍着。妈妈觉得这也是一种选择,就尊重我,也不评价我。

再比如:现在我买衣服,妈妈只负责出钱。上次,和同学一起去买衣服,拿回来后发现小了,妈妈也没评价我,建议我送给一个比我矮一点的朋友了。

这都是我的选择,爸爸妈妈都尊重我,不作负面评价。就是这样,我一路思考,爸爸妈妈一路尊重,我渐渐长大了,遇事不逃避,学会思考,有自己的主见。
 楼主| 发表于 2019-4-3 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梦想法则    孩子的成长需要梦想

在一个关于“你长大了想做什么”的调查中,92.7%的学生是读一个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仅有7.3%的学生是周游世界、到外星球工作等回答。那么他们的想像力到哪里去了呢。

在一个实验中,主持人在黑板上用粉笔画了一个圆。局长回答:没有经过研究,不能随便回答这个问题。

问到大学中文系学生,他们哈哈大笑,拒绝回答这个傻子就知道的问题;问到中学生,一尖子生回答是“零”,一个调皮生说是“英文字母O”,却遭到老师的白眼。

最后问到一年级小学生时,孩子们争先恐后回答:是月亮、是乒乓球、是烧饼、是李谷一老师唱歌时的嘴、是老师发怒时的眼睛。

这个实验的题目被命名为“人的想像力是怎么样丧失的”,非常贴切。

当我们给一个未成年的孩子交待一件事时,不要急着教他怎么去做,你只需要告诉他应该做成什么样就行了,必要的,作一些安全方面的注意提醒。至于方法,让他们去想好了。而在这期间,我们只需要鼓励再鼓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帐号

本版积分规则

友情链接: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