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扫码登录更安全

登录 | 注册帐号 | 找回密码

茂名论坛

  • 关注抖音号
  • 关注公众号
  • 下载APP
  • 扫码关注抖音号
  • 扫码关注公众号
  • 扫码关注APP
快捷导航
楼主: 066888888

新学期 新梦想 新起点 新未来,为梦想加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5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孩子做作业时,家长不要一直盯着看

有的家长喜欢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盯着看,一旦发现孩子做错题,就立马纠正。

如之前一综艺节目《变形记》里的一位妈妈,当孩子做作业时,这位妈妈就陪在一边。刚开始的时候还能耐心指导孩子,但当孩子在一些简单题上出错时,这位妈妈就不淡定了,开始吼孩子了“这么简单的题你都不会”“你以为我天天跟你开玩笑的”......孩子在一边默不出声、流着眼泪。

其实家长一直盯着孩子做作业,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压力。尤其是有些家长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气,会吼孩子。而孩子常常会在这种紧张的气氛下不知所措,一些本来会做的题也可能做不出来了。

所以家长最好不要盯着孩子做作业,当孩子放学回到家,家长就让孩子自己去学习角做作业,而家长就去做自己的事情。但请记住,家长不能自己一边看电视、玩手机还要一边督促孩子学习,这可能会造成孩子心态不平衡。

家长可以看看书、做自己工作上的事,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楼主| 发表于 2020-10-7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爱孩子
就要让他受劳动的苦

杨绛的父亲说:教育孩子独立,胜过当第一。

可在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模式中,哪里会舍得让孩子动手,家长排队轮着伺候。

口渴了,水杯送到手边;房间乱了,自有人收拾;等到大一点,学业那么繁重,兴趣班那么多,哪有时间去忙活这些琐碎繁杂的生活小事?

说起劳动教育,其实离不开家庭教育,做家务就是其中一项很好的劳动教育。孩子做家务的能力,常常被父母低估和忽视。但它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却影响深远。

哈佛大学学者曾做过一项调查,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爱做家务与不爱做家务的孩子相比,成年之后,就业率为15:1,而犯罪率为1:10。爱做家务的孩子,拥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指数和家庭幸福指数。甚至在学业上,常做家务的孩子也往往表现得更加优异。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是在爱孩子,为孩子包揽一切家务事,但这样做反而是害了孩子!

相比知识的学习,实际生活能力的训练更是教育中不容忽视的根本。

孩子最初在家庭中学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律的习惯,以及热爱生活的态度,这些将伴随他们的一生,成为他们获取幸福必备的最重要品质。
 楼主| 发表于 2020-10-9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不“逼”孩子一把,
你永远不知道他有多优秀

孩子是一张白纸,你不逼他一把,有些东西永远不会长到他身上。才艺双全的孩子,从小被逼着学琴学舞;成绩拔尖的孩子,从小被逼着勤学苦练。

每个优秀的孩子后面,都站着狠心的父母。

孩子的潜力都是被“逼”出来的。在孩子迷茫的时候,父母最该做的就是启发他们的潜能,适当逼孩子努力一把。

教育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所有父母和老师都要对孩子的未来负责。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0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兴趣比成绩重要

孩子,成绩很重要,但你的喜欢更重要。

少年时的人,会喜欢玩乐;
中年时的人,会喜欢阅读;
到了老年时,会喜欢品茶。

人不管在任何年纪,都该有自己心之所向。

有兴趣爱好,才能显出一个人的真性情;而成绩,也不应该作为评价一个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

莱辛说:“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东西更多。”

一个长久专注在自己爱好里的人,自然会在这些方面精于别人。而这,不也正是学习的意义么?

孩子,这是一个看成绩的时代,但相比于成绩,我更关心你是否有所热爱。

你的兴趣,是你的天性;你的热爱,远远不是成绩所能衡量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1 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察己比律人重要

孩子,比起要求别人,我更希望你常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鲁迅先生就说过,“他解剖自己往往比解剖别人更不留情面。”

善于察己的人,往往活得更高级。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也说:“认识错误是拯教自己的第一步。”

人难免有错,有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得反省自己,改正错误,这样很容易就迷失了真正的自我。

孩子,抱怨解决不了问题,但感恩可以;改变别人改变不了现状,但改变自己可以。

凡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你才能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2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不要吝啬我们的肌肤之亲,多抱抱我们的男孩。

有一些爸爸妈妈,特别是爸爸,永远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一股子拒人千里之外的傲气。孩子想跟他玩的时候,他嫌烦恼拒绝孩子的邀请,而当他想起来要逗孩子玩的时候,孩子不配合他玩游戏,他就拿起父母亲的威严,批评孩子一点也不懂事。甚至是全程不参与,只有孩子犯错的时候才出来当裁判,或者当急匆匆的救火队员,喜欢讲大道理,不管孩子是否能接受。

比起你的脾气和巴掌,还有你讲得无趣的大道理,我觉得还不如多抱抱孩子,包容他、理解他更有力量,他的肌肤需要通过触摸得到满足,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后,再平心静气地表达,对父母、对孩子都是一种心灵的修炼。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3 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好成绩不止靠老师,
家庭才是培养学霸的温床

要想让孩子越来越优秀,当然要靠学校老师教。

但孩子成绩的高低,家庭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学校。

教育部陈宝生说:“家庭教育不到位,不仅会抵消学校教育的效果,还会给孩子发展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

就算孩子上课时听得再认真,回到家里却完全不学习,那又有什么用呢?

学霸不是天生的,每一个学霸的背后,都有一个给力的家庭。

学霸的父母不一定就是高学历、能力有多强,但是,他们能给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4 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点拨做题”3个技巧

有的孩子,确实需要父母点拨那些“爬坡”难题,父母作出相应的辅导和点拨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只是在辅导、点拨时要讲究技巧:

让孩子反复读题

许多题目不难,只是孩子缺乏耐心阅读原题,往往只看了一遍感到不会做,很难,这是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如果父母总是迁就孩子,立即告诉他如何做,甚至将版式列好,就会使孩子养成遇到问题不思考、依赖他人解决的坏习惯。

正确的方法是:“妈妈相信你,只要多读几遍原题,你会做出来的。”

当孩子做出来以后,父母要高兴地称赞:“我说过吧,仔细读题就会做了。”

这时孩子也一定会高兴起来.孩子不会做的题,父母坚持让他“再读一遍”“再读一遍”,不轻意告诉他,这种鼓励式的读题法能够“逼”出孩子主动学习的兴趣,从而获得自信。

用例题作辅导

对于孩子经过思考也没做出的题目,父母也不要直接告诉他原题的解法,最好是根据原题编一个相似的例题,与孩子一起分析、讨论,弄懂弄通例题,再让孩子去做原题。

一般弄懂了例题,孩子多半会做原题,如果仍不会做原题,那么要再回到例题的讨论与计算上。经过几个来回,只要父母耐心引导,孩子一定会做原题的。

这种做法虽然父母要麻烦一些,但能够训练孩子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否则,孩子总是就题解题的被动思维定式中,很难建立学习的思维迁移模式。

只讲关键点

对于有些难题,父母一时也编不好例题,那么,可以就这个原题分析它的关键点在哪里,找到什么条件就好解题了,让孩子根据父母的提示去思考、列式计算。

而不能将算式直接列出来,或告诉孩子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如果这样辅导孩子,那么他的解题思路不容易打开。

当然,孩子逐渐长大后,许多爬坡题父母也无能为力,需要请家教辅导,那么还是建议父母要求家教按上述方法辅导孩子,不要一来就直接告诉孩子怎么列算式,怎么做题,如果这样看似难题解决了,其实孩子思路没有打开。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5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培养质疑问难的习惯

学生在学习中要多动脑筋,勤于思考。对概念、公式、定律等不要满足于会背诵,更要力求理解。
质疑问难是一种可贵的学习品质,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刻苦钻研、勤于思考、主动进取。遇到不懂的问题主动请教,不耻下问,和同学展开讨论,不弄清问题决不罢休。当问题得到解决时,学生就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6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培养质疑问难的习惯

学生在学习中要多动脑筋,勤于思考。对概念、公式、定律等不要满足于会背诵,更要力求理解。

质疑问难是一种可贵的学习品质,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刻苦钻研、勤于思考、主动进取。遇到不懂的问题主动请教,不耻下问,和同学展开讨论,不弄清问题决不罢休。当问题得到解决时,学生就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8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梦想法则 ,孩子的成长需要梦想

在一个关于“你长在了想做什么”的调查中,92.7%的学生是读一个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仅有7.3%的学生是周游世界、到外星球工作等回答。那么他们的想像力到哪里去了呢。

在一个实验中,主持人在黑板上用粉笔画了一个圆。问到大学中文系学生,他们哈哈大笑,拒绝回答这个傻子就知道的问题;问到中学生,一尖子生回答是“零”,一个调皮生说是“英文字母O”,却遭到老师的白眼。最后问到一年级小学生时,孩子们争先恐后回答:是月亮,是乒乓球,是烧饼,是李谷一老师唱歌时的嘴,是老师发怒时的眼睛。这个实验的题目被命名为“人的想像力是怎么样丧失的”,非常贴切。

当西方老师努力挖掘学生的想像力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在告诉孩子“标准答案”。

当我们给一个未成年的孩子交待一件事时,不要急着教他怎么去做,你只需要告诉他应该做成什么样就行了,必要的,作一些安全方面的注意提醒。至于方法,让他们去想好了。而在这期间,我们只需要鼓励再鼓励。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9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关于沟通

普通父母:控制型,我的想法都是对的

智慧父母:合作型,我们有共同的观点

父母总是以最正确、最权威的角度,安排着孩子的一切,和孩子的关系不是“你说我听”,而是“我说你做”。一旦孩子有反对的意见,一句“你还小,我这是为你好”就能堵住孩子还想要再辩驳的嘴。

被父母的想法控制的孩子,就像笼子里的鸟,虽然笼子会移动,但也只是换了个地方被关。

有智慧的父母,一定会花时间与孩子沟通,接纳孩子的想法,在家庭教育中相互理解,相互配合,拉近亲子间的距离。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0 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家庭教育的空间一定要留给孩子

家庭教育要想做好,应该下功夫做的事在两头,一头是父亲,一头是母亲,中间这一段,任何孩子的成长都是在蜿蜒曲折的过程中完成的,这个空间要留给孩子,不要管它。

一流的家长靠放,不懂教育的家长靠管,管孩子是百分之百的失败,放孩子有百分之五十的成功。

天天抓着孩子不放的家庭跳到错误的空间里来了,这个空间是每个孩子自己独立完成的,但是很多家长参与到这个空间里面盯着不放,拔不出来,不让他管不行,不让他管就没有别的事可管了。

有的家长说,你让我放就不管了吗?

让你放不是不管,是让你站到你的角色里面。要对孩子的情绪做养护,而不是对孩子的行为层面的东西过多地参与。

过多的参与等于我们不知不觉、兢兢业业在犯错误。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1 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别把可能的幸福变成彼此的折磨!

也许有这两种情况都可能是幸福。

如果你的孩子聪明、漂亮、有好习惯、善于自我控制,学习从不让你操心,老师夸你教子有方,你自己也觉得很有成就,你的确很幸福。

如果你的孩子没有这么优秀,你需要更多的陪伴与教育,你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多,说的话多,我认为所有的天伦就在于“在一起”,这不也是幸福么?

孩子成人之后,彼此亲近的机会就少了,在他未成年的时候,比对别人多一点的时间跟自己的孩子在一起,也许就是幸福,千万别像我先前那样,让呵斥和哭泣成为主流声音,把可能的幸福变成彼此的折磨。

世界上只有最亲近的人,能给最亲近的人伤害,而且长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帐号

本版积分规则

友情链接: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