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扫码登录更安全

登录 | 注册帐号 | 找回密码

茂名论坛

  • 关注抖音号
  • 关注公众号
  • 下载APP
  • 扫码关注抖音号
  • 扫码关注公众号
  • 扫码关注APP
快捷导航
1234
和教育 发新帖
楼主: 066888888

新学期 新梦想 新起点 新未来,为梦想加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2 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使孩子充满自信的5句话

1.可能是方法不对,找到方法就没问题了。
2.孩子,你一点也不笨。
3.告诉自己:“我能做到”。
4.我很欣赏你在××方面的才能。
5.我相信你能找回学习的信心。

挫折面前,孩子还有点脆弱,很容易否定自己,认为已经没有了指望,轻易放弃。因此需要父母用肯定的语言,去点燃孩子内心自信的火种。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3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习惯

导致孩子不能专注学习的触发点尽管多样,但有一点都是普遍的,那就是孩子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家长、教师的教育没有及时跟上。

孩子好比小树,什么时候浇水、施肥、剪枝都是有很强的时效性的,过期再补作用就微乎其微了。

家长们一定要注意,陪伴孩子成长的父母是孩子的首席教育者,身教重于言教,如果父母做事虎头蛇尾、言而无信,就不要指望孩子能养成专注的好习惯了。

父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平时就要培养孩子把一件事从头做到尾的习惯,不同的孩子可用不同的方式,有的适合激励、有的适合严格要求,不管什么方式,都要长期坚持、持续下去才有力量。

教育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形成一种氛围,创造一种环境和条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强制学生由他律逐渐走向自律,是可以培养出专注的好习惯的。

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研究表明,成年人大约只能持续40分钟,未成年人持续的时间相对更短,世界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在《娱乐至死》中提出,随着新闻媒体的发展,信息爆炸大大增加了人们“分心”的机会。

生活中有不少人想集中精力却没有办法。这种情况在孩子,特别是男孩中比较常见,所以,培养孩子的专注习惯特别重要。

古语云,“动若脱兔,静若处子”,是说一个人动起来生动,静下来安心,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人最可贵就是思想,而思想的寓所就是安静的内心,安静的内心外部呈现的形式就是专注的好习惯,没有专注,一事无成,有了专注,想象和创造才会跟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4 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帮孩子立规矩

很多家长都非常的溺爱孩子,孩子的任何要求,家长都会满足,这样的情况在隔代亲属的身上尤为明显,例如:带孩子出去玩,到了商场孩子是什么都想要,一旦家长不同意,就会在地上撒泼打滚,威胁父母满足自己的要求。这就是孩子没规矩的表现。

当家长事先和孩子立好规矩,孩子就是事先接受这样的规则,出门的时候,也不会要太多的东西了,所以在教育的过程中,给孩子立规矩能帮家长省不少的事。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5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心理学家总结了一套很生动的理论:

人生旅途中,家长就好像和孩子在一辆车中。
孩子12岁以前,家长要坐在驾驶室,孩子在后排的安全座椅上坐好;
孩子12-18岁之间,可以让他们坐在副驾驶上,观察父母怎样行驶;
孩子18岁-22岁之间,可以坐上驾驶室开车,父母坐在副驾驶指导、提醒;
孩子22岁左右,父母应该换到后排,安心看他们开车;孩子结婚后,父母也就该下车了。
叶圣陶曾说过:“教学有法,亦无定法,贵在得法。”
所以教育要根据孩子的发展阶段,而随时变换方式。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6 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不做孩子作业的监工

我看见有的家长喜欢盯着孩子做作业,一旦发现有问题,或字写错、写歪了,一边帮着孩子涂擦,一边批评、埋怨、责怪孩子:“怎么搞的,又做错了,总是改不掉。”“说过多少遍,就是记不住,气死人的!”

我们可以想象孩子在这种紧张、焦虑的氛围中,他学习的兴趣和能量之门还能打开吗?这个时候,家长再怎么说教,他是听不进去的,也是改不过来的。

建议做法是,首先过问一下有多少家庭作业,然后叫孩子自己去做,我们轻手轻脚地做自己的事,不轻意打扰孩子,等他做完了再按上述方法检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8 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孩子的问题是父母问题的映射

很多父母将孩子的不好的习惯怪罪到学校身上,怪罪到教师身上,怪罪到孩子自己身上,唯独没有怪罪到自己身上。

其实孩子身上的多数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不好的习惯都是我们父母在有意无意地培养出来的。就像上海人说上海话吃上海菜,四川人说四川话吃四川菜一样,仿佛生来就会不需要培养,而事实并非如此,父母每时每刻都在教,以至于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教,这就是“潜教育”,比“显教育”威力大得多的本质教育。

优秀的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问题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同时也是孩子改正错误与缺点的最大障碍。

当务之急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没有父母的改变就没有孩子的改变。没有不想学好的孩子,只有不能学好的孩子,

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因此在骂孩子的之前骂自己,在打孩子之前打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地改变自己。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9 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父母的性格和行为,影响孩子一生
父母的一言一行,无论是美丑善恶、高尚卑俗,都会深深地在孩子的脑海里扎根,直接影响他身心的发育和成长。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也是最重要的生长环境,可能会伴随孩子一生。中国的一句俗语“有其父,必有其子”,印证了父母的行为处事对孩子的影响。
卢梭在他的教育著作《爱弥儿》中写道: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在他不会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以前,他就已经受到教育了。
一位心理学家也曾说过:要提高孩子的素质,首先要提高父母的素质。父母的素质,其实就是“前素质教育”。这种前素质教育的成败,决定着整教育的成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30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教他们意识到分寸感和界限感

每个孩子都爱玩,天生排斥好习惯,可是一旦好习惯养成,对于孩子来说,将是毕生可用的财富。

学会长久的坚持和认定目标做事情,对孩子来说无比重要。

《刻意练习》这本书里讲过:

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曾管理一个研究项目,该项目研究不同领域和行业中许多杰出人物的童年。

结果发现,这些杰出人物在孩提时代,其父母曾想尽各种办法防止他们半途而废。

所以说,不要让放养教育,成为父母偷懒的借口。

教会孩子们分寸感和界限感更是重要,人和人、人和物之间都会有各自的安全领域存在,一旦没有分寸随意跨越边界,便会引来无数麻烦,还如何让孩子快乐生活呢?

所以希望孩子快乐,请先让孩子改掉自身的不足之处,建立自己的好习惯,意识到分寸和界限的存在。

只有这样,在未来时候,他们才会有能力去快乐生活。
 楼主| 发表于 2020-10-31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任何一个人,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只会相信他骨子里认同的事。
如果他不认同你说的话,他就不可能按照你的要求去做;
如果他认同你说的话,那么不用要求,他自会严于律己。
出来春游,不守纪律,容易出危险,更容易走丢,孩子也害怕走丢,不想回不了家,所以他是可以认同这个道理的,他自然就会按照老师要求的去做。
但是上课不能违反纪律,因为不能给上班的妈妈惹麻烦,这个逻辑,孩子认同吗?
好好学习,以后才能找到好工作,才能养活自己,这个观点,孩子接受吗?
忘了写作业,就别吃饭,因为你没忘了吃饭,却忘了写作业,这个因果关系,孩子信服吗?
很多家长讲道理,讲出了一堆神逻辑,口舌废了不少,却不知和当时发生的那件事有什么关系。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 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家长要做孩子的支持者
而不是控制者

希望家长和学校一起,找到孩子的兴趣、找到他一生最大的热爱,就是给了他最大的幸福感。当孩子真正热爱一样东西以后,他对这件事情的兴趣,会远远超过你的想象,这就是他的动力。

我们要让孩子有体育的素质、音乐的素养、绘画的乐趣、创造力的想象,帮助孩子实现梦想,而不是让孩子去实现家长自己的梦想。家长的心态影响了孩子的心态,家长的焦虑也影响了孩子的教育。

各位家长请每天问自己三个问题:

第一,今天有没有拿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比较?
第二,今天是不是因为分数而着急了?
第三,有没有不倾听、不尊重你的孩子?

真正要想让孩子好,家长就要做孩子的支持者,而不是控制者。
 楼主| 发表于 2020-11-3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爸妈做榜样,放下手机,拿起书本

先看看下面几个情况你都中招了吗?

每天在家大多时候手里拿着手机刷朋友圈、看电视,玩游戏。

陪孩子出去玩,在车上或走路的时候也会时不时拿着手机点来点去。

经常在工作、家务或很累的时候,把手机或平板给孩子当玩具玩。

孩子是你的一面镜子,他一直在经过模仿、复刻你的行为和习惯,你怎样去做事,他就会怎样。

所以,如果孩子不爱看书,家长首先要检讨自己。自己从来不读书,孩子怎么可能会喜欢呢?试想,家长每天晚上吃完饭看着电视,玩着手机,从来不看书,却要求孩子看书,这可能吗?

建议爸妈们除了别总在孩子面前使用电子产品之外,还应该拿起书本去阅读、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榜样。另外,这样的亲子时光是不是更加温馨,会成为孩子一生的美好回忆。
 楼主| 发表于 2020-11-4 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快乐情绪对孩子的成长具有决定性作用

我们的传统观念认为: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情绪是人与生俱来的,这是一种正确的认识。

理智是人后来训练的。一个人的成长,情绪是动力,理智就像一个车的方向盘和刹车,如果没有良性情绪的话,孩子的潜能被埋没,孩子的行为没有动力。如果形成消极情绪:紧张、焦虑、烦恼、自我价值低下、无奈无助,一个人在消极的状态下学习是没有可能性的。他的信息接收源就死了,大脑的思考模式就中断了,如果再打骂,消极的痛苦感觉就会跟学习连到一起。一学习这种消极的痛苦感就会出现,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重者就会厌学。

教育孩子,引发孩子的良性情绪是根本法则,这个法则被破坏就不能教育好孩子。只有在积极情绪下才能教育好孩子,尤其学习更是如此。我们在做一件事情中找到快乐这叫兴趣,它是指做一件事本身给人以快乐,童年时孩子是凭兴趣做事情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11-5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促使孩子发奋学习是情感的力量,不是道理

情感的力量:一是兴趣,兴趣是做事情本身能找到快乐;二是做一件事情的结果能获得父母的承认,获得快乐,孩子就会反复去做。

孩子的第一天性是讨好,通过父母对他的态度来决定自己的行为。通过父母为自己所做出的努力,父母表达一种爱的情感,激发出孩子的感恩的情绪,才会使他去努力做事情。讲道理激发不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孩子发奋学习只有如下原因:

(1)学习等于快乐;
(2)父母的良性供养——鼓励、确认;
(3)父母无条件的爱,激发孩子的感恩心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帐号

本版积分规则

友情链接: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