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8-28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今晚下班回家,从西粤南路往西粤北路走,三个红绿灯,等了40多分钟,短短2.3公里,走了一个小时左右才回到家,油城路赌到了官山五路。后来从官山五走到官山四还是赌,绕道走也赌得很。我不知道现在茂名汽车保有量有多少,但大概知道。现在汽车每天的上牌量都过百,办理汽车上牌的窗口排长龙,因为我就排过队上牌,亲身经历。按现在大街汽车增加量,我猜有可能每天上牌辆达几百。参考前几年珠三角城市的汽车上牌量。这样下来,想想如果我们城市交通不尽快动大手术,以后汽车更多,如果道路相对发展迟缓的情况下,我们的城市得赌成什么样!? 今年网上很多有心的网友提出了很多改善交通发达的意见。比如茂名大道与油城路建高架或遂道。比如减少交通路口绿化带,拓宽现在道路交通路口,加快汽车通过能力,缩短汽车等候时间等等。
道路是城市的脉络,直接关系到一个城市的效率和活力。如果连茂名这座中小城市,出个门走的时间比大城市还要长,我们的城市还有什么竞争力何言?!当时我在想。城市道路,应该怎么规划?怎么搞?要着眼多少年才算有远见?我真不知道。但可以结合一下城市人口增加量,汽车保有量的增加速度来研究一下。参考一下其它城市解决交通的办法。
这个时候,我想起了其它城市的道路,想起了深圳的规划。很多人知道,去过深圳的人,都知道深圳的深南大道是深圳的一个亮丽的城市名片和一大风景,深南大道宽阔,漂亮,壮观。平均宽度100米,最宽处达160米。这是1983年规划的城市道路,当时深圳特区内还只是一个小镇,宝安县在特区外。那么是谁定的规划?让当时一个小渔村的路在35年后的今天依然风采依然?是什么样的远见,让当时的规划者留芳百年?1980年,从蔡屋围到当时上步工业区的深南路第一段修通时,全长只有2.1公里,7米宽,仅够两台车来回往并行。
后来,有位美国老华侨广播上听到在深圳建立特区,写信给深圳市领导:“你们新建城市,我很高兴,根据外国经验,一定要把路搞宽,路要有六线走车的宽度,开始建设不搞宽,将来城市发展了,路不够宽,后悔就晚了。”规划设计部门随即提出将路面加宽到50米,宽度增加7倍!很多人目瞪口呆:当时特区人口只有区区几十万,汽车也不多,需要修这么宽的路吗?1981年2月20日,梁湘走马上任,担任深圳市委书记兼市长。他很快显示出与前任的极大不同:将深圳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城市来开发运营,而不仅仅是一个出口加工区。正在施工贯穿深圳东西的深南大道,便成为梁湘实现城市梦想的主线。1983年夏,梁湘率队到新加坡考察,被新加坡花园城市的景观震撼。回深圳后,决定在深南大道两侧各留出30米的绿化带,并在大道中间设置宽达16米的绿化带,以备修建地铁。当时设想从地表开挖的方式修建地铁,16米正是开挖放坡所需要的宽度。因电子大厦的影响,深南大道在上海宾馆以东为60米宽,上海宾馆以西却扩至130米,有些路段此后达到160米。中国的城市建制、道路宽窄从西周开始,就按照京城、郡城、县城的权力等级依次排序,不得僭越。当设计部门提出深南大道路面要修50米宽时,激起了巨大反弹,可谓石破天惊。因为在当时50米的路宽在其他大城市都是难以想象的,“小小的深圳,有多少车啊?修来是资源浪费嘛。”怀疑、非议之声不绝于耳。但是主张深圳要“大规划、大建设、大发展”的“莽汉”梁湘在考察国外城市规划后力排众议,不但守住了50米,最终还更“大胆”地在总体规划里把深南路的宽度敲定在60米。郁万钧回忆说,当年争论深南路到底要修多宽这个问题,其实争论的对象已不仅仅是一条归类于“三通一平”的大马路,更多隐含着的是当时大家对整个特区发展战略、方向等观念上的碰撞和思考。
很多人说,茂名跟深圳并不一样。是的,我们只是在思考自己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多一个视角认识一下。从前瞻性来说,是一样的。就是我们共同面对我们城市未来十年,二十年是怎么样的?我们的城市规划留给市民未来的评价应该留下点什么?!
我们茂名有800万人口,未来的城市规模绝对不可能小。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也是大趋势。我们应该怎么思考和规划我们茂名的城市和交通!?我很喜欢那么一句话:”伟大的街道并非越大越好,但是没有超越,就没有伟大。”送给茂名的城市规划者和话事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