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扫码登录更安全

登录 | 注册帐号 | 找回密码

茂名论坛

  • 关注抖音号
  • 关注公众号
  • 下载APP
  • 扫码关注抖音号
  • 扫码关注公众号
  • 扫码关注APP
快捷导航
楼主: 066888888

原汁原味国外的英语学习法,让孩子像学母语一样学英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6-15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分数

从小学开始,爸爸妈妈对我就是这样要求的,只要学习态度好,考试考多少分都不会怪我,所以,我考试对分数没什么压力,所以很少有发挥失常的时候,成绩也差不到哪去。我的经验就是:像考试一样做认真做作业,像做作业一样地轻松考试。初中了,妈妈重新告诉我:考试,只要考出你的真实水平,就可以。比如,某次考试,你的真实水平是90分,你考了90分,就很好。如果,因为某种原因,你只考了70分,那爸爸妈妈就会为你遗憾,因为你的努力付出没有得到对等的回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6-16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狼性法则
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怎么样培养好奇心呢?假设一个公园,没有假山或房子屏障,没有曲折的道路,我们从外面就能一览无遗,那你就不会对它有多少兴趣。相反,正是有了这些,我们才原意进去了解了解。这就是好奇心。在教育界,有一个抽签教学法。学生对原有的学习内容容易厌倦。因而学习就变得消极。

在日本的铃木老师的学生里,这种情况也正在发生。寅次是位聪明的学生,他学什么曲目都比别人快很多学会。因而他不愿再多加练习。铃木老师知道,这对他以后能否成功很关键,没有得到巩固的课程,最终都无法学到更好。

正因为此,他对他的学生采用了抽签教学法。将所有曲目编号,每堂课,让学生都随机抽一个曲目。这样,寅次因为是自己参与了这个游戏(也相当于参于了老师的教学,而事实上,这一切可还是在老师的掌握之中,因为结果达到了),因而也更努力的练习。
 楼主| 发表于 2019-6-17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

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亲都是不断学习提高的结果。我接触过这么多的杰出的父母,没有一个是轻易取得教子成功的。

一位优秀的母亲甚至说:很多人都认为我很轻松,说你的孩子那么优秀,根本不用管,殊不知,我连晚上睡觉其实都有一个眼睛是睁着的!

好母亲防患于未然,而不合格的母亲是,孩子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甚至教师都已经找孩子谈话了,她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全国首届杰出母亲沈丽萍同志是个画家。她为了学画,不仅上了大学,而且还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不仅买了书籍,而且还参观了数不尽的画展,听了数不尽的学术报告。

可是却从来没有意识到培养孩子也应该花时间,直到孩子因为空难导致身体严重残疾之后,她才开始真正学做母亲,并且由于自己的努力,最终帮助孩子战胜残疾,成为被挪威人民赞誉的“中国英雄“。

进入21世纪,信息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任何岗位都要求培训、考核,但似乎只有生养、教育孩子不需要培训,好象自动就会上岗而且永远不会下岗,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每一个人在做父母之前都要学习相关的知识,关于怎样做父母的意识和知识准备得越早越好,越充分越好。
 楼主| 发表于 2019-6-18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把发脾气换做沟通

随便发脾气就像到处扔垃圾,是非常不好的行为。孩子不应该成为我们负面情绪的垃圾桶,与其发火动怒,不如好好沟通。比如看到孩子作业没写完,不要一上来就咋呼,火冒三丈,你怎么还没写,天天就知道玩。搞的孩子心里不痛快,一些坏的习惯丝毫没有因你的发火而改观。

你完全可以这样说,你不按时完成作业,我真的很难过……如果你能在半小时内把作业写完,我会觉得很开心……这样做的好处是,既能达到目的,又能把伤害降到最低,表面看上去轻描淡写,却能四两拨千斤。教育中的“点到为止”,比大发雷霆效果好的多。教育的力量是一个累加过程,一次这样做,未必能看到效果,长期坚持就会看到惊人变化。父母改善自己的脾气,看上去是为孩子,实际上最终受益的还是自己。当我们学会与自己的情绪友好相处时,人生的幸福和快乐就会触手可及。
 楼主| 发表于 2019-6-19 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卫生的习惯

  (1)读写时,要做到“三个一”:即“眼距书一尺,胸距桌一拳,手距笔尖一寸”,读写姿势要端正,脊柱正直,不耸肩,不歪头,不伏在桌子上,大腿呈水平状态,两足着地,连续看书一小时中间要休息一会儿。

  (2)读写时光线要充足、适度,左侧采光;不要在强光或弱光下看书、写字。

  (3)不要在行进的车上看书;不要在走路时看书;不要躺着看书。
 楼主| 发表于 2019-6-20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尽量把事情交给孩子自己管理

当你喊不动孩子时,要反思,是否对孩子指令过多、控制过多。如果我们能给孩子自主权和空间,鼓励他独立做事、自己判断、自己选择、自己决定,把属于他的事情交给他,只在真的需要你的意见和提醒时才出现,那么,你的意见和提醒,将会得到更多的尊重。

任何人都讨厌被催促,家长的催促常引起孩子的反感,所以,要尽量把事情交给孩子自己来管理。比如,用闹表或定时器,来取代你的监管和催促,效果一定更好。
 楼主| 发表于 2019-6-21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孩子想要放弃时!

孩子:“妈妈,我真的做不好。我试过了,我真的不行!”

×不该这样说

妈妈:“还好意思说你尝试了?这些方法你试了吗?老师要求的……你做到了吗?”

√应该这样说

妈妈:“没有谁会从开始学习就一下子变的很好,只要每天在进步,就足够了。继续努力去克服、尝试,直到战胜可好?”
 楼主| 发表于 2019-6-22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分脾气、七分害

教育界的专家指出:贫穷不会带来教育的失败,但精神的虐待一定会制造一个问题儿童。

让孩子生活在精神的虐待中,就如同给她带上了终生痛苦的枷锁。很多家长把孩子的任性、不听话、顽皮捣蛋归咎在孩子身上,其实每一个问题儿童的背后,必有一个问题父母,这是铁的规律。

孩子的问题,几乎都是家长的问题,只是很多父母不愿意去看见自己的问题,总是想尽各种办法修理孩子。

再有灵性的孩子,如果遭受了精神虐待后,都会走向消极、悲观的世界,这是不可避免的。
 楼主| 发表于 2019-6-23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罗森塔尔效应   对孩子进行积极期望

罗森塔尔是20世纪美国的心理学家,皮格马翁是古希腊神话的主角。这个效应,指的是一个积极的期望带来积极的结果的效应。

在皮格马翁神话里,他是赛甫路斯的国王,也是位雕像家。他爱上了自己的一尊美女雕像,他期待她能接受他的爱。他那执着的爱,感动了爱神,于是雕像活了,成了国王的妻子。于是有了今天的赛甫路斯人。

神话终归博人一笑。而罗森塔尔的试验,却得出了这个效应。他对两组随意组合的学生分别给予积极和消极的评价,后来,果真就是那样的积极或消极的结果。积极的期望,其实就是一种外界的支持。

在人的心目中,家人、朋友是这种支持力量的核心,家人、朋友的期望支持也更有塑造力。在你挫折的时候,无论是孩子,还是我们成人,对这种力量都非常期待。

反过来,缺少这种积极的期望与支持,他就变得消极,或者在挫折后一撅不振。
 楼主| 发表于 2019-6-24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是无处不在的

你如何对待长辈,或是跟别人怎样相处。你家里的布置,你在厨房里做家务,你端在桌子上的几个菜。你打扫屋子,对物品的摆放。你平时的穿着。

所有的一言一行。

孩子从会走路会说话开始,就在向你学习了。所以今天孩子的学习如何,基本是你前十年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
 楼主| 发表于 2019-6-25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把教育融入生活

生活是最好的课堂,家长要在实际的情境中教导孩子人生的道理,某一件事带给孩子的启发和震撼就是最好的教育时刻。

让孩子有同理心,让他从其他人的角度去体会一下,真正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如何影响他人。

至于解说道理的方式,则可依孩子的年龄来选择讲解的深度,特别小的孩子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用贴近生活、简单易懂的方式告诉孩子。
 楼主| 发表于 2019-6-26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习惯都是养出来的

很多父母将孩子的不好的习惯怪罪到学校身上,怪罪到教师身上,怪罪到孩子自己身上,唯独没有怪罪到自己身上。

其实孩子身上的多数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不好的习惯都是我们父母有意无意培养出来的。

就像上海人说上海话吃上海菜,四川人说四川话吃四川菜一样,仿佛生来就会不需要培养,而事实并非如此,父母每时每刻都在教,以至于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教,这就是“潜教育“,比”显教育“威力大得多的本质教育。

优秀的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问题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同时也是孩子改正错误与缺点的最大障碍。

当务之急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没有父母的改变就没有孩子的改变。没有不想学好的孩子,只有不能学好的孩子,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

因此在骂孩子之前骂自己,在打孩子之前打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地改变自己。
 楼主| 发表于 2019-6-27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家长要学会放手

家长要放手,在可控的范围下尽量放手。

比如,做一件事,孩子去做,可能只能打30分,你不满意,骂他,甚至代替他做了,虽然当时事情的效果可以打90分,但请家长注意,这90分,永远是你的90分,孩子仍然是0分。如果,你让他做,用他不反感的方式指点一下,这一次可能只是30分,下一次就有可能是60分,再下一次,可能就是95分,甚至比你做得更好。

所以,家长要学习聪明地示弱,把机会让给孩子,并及时鼓励肯定孩子。爸爸妈妈终将老去,要学会把舞台适时地让给孩子,让他们发挥。

孩子只有在一次次的实践、思考中,不断长大,独立,然后超越父母。
 楼主| 发表于 2019-6-28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父母的思想教育陷入一种奇怪的惯性,他认为吼孩子没用,就得骂,骂的“力度”不够,开始打,后来又奉行“棍棒出孝子”,实际上他不知道自己方向搞反了,力度越大情况越糟。大人应多给孩子耐心、宽容和信任空间,虽然看着孩子犯错而不马上纠正,是很考验父母的承受力,但我们要相信孩子有自我纠错能力,人的成长是一个不断自我反省、自我纠错的过程,我们应尊重孩子享受这个过程的权利。
 楼主| 发表于 2019-6-29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表达自己思想的习惯

  父母需要帮助孩子慢慢的建立表达自己思想的习惯。当孩子问为什么的时候给到回应,也可以经常问孩子“为什么”,这样我们就会知道他做某一种决定的原因,甚至和他一起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帐号

本版积分规则

友情链接: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