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扫码登录更安全

登录 | 注册帐号 | 找回密码

茂名论坛

  • 关注抖音号
  • 关注公众号
  • 下载APP
  • 扫码关注抖音号
  • 扫码关注公众号
  • 扫码关注APP
快捷导航
楼主: 066888888

考入茂名一中的秘密:可以比其他人低160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8-11 01:0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努力,苦是暂时的

人生晚吃苦,不如早吃苦;你现在不累,以后就会更累。你要知道,现在吃的苦,其实是以后享的福。

曾国藩曾说:“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懒则弛缓,弛缓则治人不严,而趣功不敏。”

孔子也曾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做人眼光要放长远,不能只贪一时的安逸,让内心的懒惰控制你的生活。

努力的苦,是暂时的。现在不少孩子都吃不了苦,碰到一点挫折,一点困难就要放弃。

你问他为什么不能坚持一下,吃点苦,他便振振有词地回答你,努力太苦了,努力也是这样过,不努力也是这样过,为什么不让自己当下过得舒服一点呢?

人生有些苦注定要吃,今天不苦学,老来是要后悔,是要受苦的。年少时贪图安逸,不想努力,少了精神的滋养,少了技能的支撑,明天就要忍受空虚与“贫穷”。

努力了,可能当时会感到痛苦,但当你迈过这个坎,你会拥有一个内心更加丰满,更有价值的自己。

付出的努力,受过的苦永远不会白费,上天总会补给你,即使你当时没有获得自己想要的,当有一天你陷入困境,你此时的努力便会显现出来。

吃苦努力得到的是技能上的进步,思维上的开阔,心智上的成熟,这些对人生意义重大,一生都对你有益。
 楼主| 发表于 2018-8-11 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科学制定作息,让暑假的后半程事半功倍

相信在暑假初期,家长们已经和孩子商量着制作了一份暑期时间表,现在假期进行到中间阶段,家长们也可以根据孩子前半段时间的表现适当地进行一些更改,让孩子更高效地度过暑假剩余时间。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譬如,对于每天几点起床,几点睡觉,要做多长时间的作业,可以玩多长时间,看多长时间的电视等规定可以做相应调整。重点是要合理安排,有所侧重,然后按照暑期作息时间表进行具体的实践。

在制定计划表时,重要的不是时间有多详细有多具体,而应该是实际的可操作性有多少。父母在和孩子制定计划表时,可以将具体的时间换成时间段,从而避免时间的偏差。

需要注意的是,假期时间表一定是孩子认可的,而不是家长强加给孩子的,否则孩子一旦脱离了家长的监视,就会原形毕露,很难培养出像指南针一样安在孩子身上来指引行动的好习惯。毕竟,家长没有暑假,不可能时时刻刻盯着孩子。
 楼主| 发表于 2018-8-13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贪图安逸,苦一辈子

选择安逸还是有意义地生活?

传说老子遇到一位年逾百岁的老翁,老翁得意地说:“我从年少到现在,一直是游手好闲地轻松度日。我的同龄人辛苦一生却早已作古。现在我是否可以嘲笑他们忙碌一生,只是给自己换来一个早逝的结果呢?”

老子拿了一块砖头和一块石头放在老翁面前说:“如果只能选择其一,您是要砖头还是要石头呢?”

老翁选择了砖头并指着石头说:“这石头没棱没角,要它何用?”

人总要有目标有梦想,梦想就是努力奋斗才可能实现。人生的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你赋予你做的事情以意义。

其实,人的本性都是懒惰的,都是追求安逸逃避痛苦的。我们总羡慕别人的成绩、地位,进而抱怨世界不公,但一个贪图安逸,没有认真努力过的人,有什么资格抱怨呢?

许多父母一辈子都在为子女营造舒适安逸的小窝,但要知道生命的意义不可能从安逸的氛围中结出,没有一种能力是在纯粹的欢乐中产生。

能力都是在痛苦和挫折中培养出来的。当孩子习惯了安逸的生活之后,便会惧怕改变。当孩子不愿受苦不愿努力,懒惰的种子便在心里滋生,人生也终将不会有太大的起色。

努力必然是辛苦的,是难受的,只有这样你才能提高,才能进步,才能充实自己。

如果因为不能接受努力的苦,而不去努力,那么必将被社会淘汰,人生后面的日子将过得很苦。
 楼主| 发表于 2018-8-15 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当你羡慕人家的孩子那么有思想,那么多规划,那么有创意的时候,你却忽略了,在他还小时候,你从未为他打开过一扇窗,让他看到这个世界的丰富,你也没有在他的内心种下过一粒种子,让他对他的未来产生过期待和憧憬。你也未曾在他迷惘懵懂的时候,给他一点指引,让他看得清要走的路,也就离她的梦想更近一点
 楼主| 发表于 2018-8-16 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初中三年,眨眼即过,而且初一、初二、初三环环相扣,初一的知识比较简单,但如果基础打得不牢,不能开拓思维,超前学习,到了初二学习几何证明,初三学习二次函数就会感觉很吃力,尤其是到初二,初三还要学习两门新的学科——物理和化学。三门课放在一起,很多初一数学基础不好的同学,就很难赶上了。所以,孩子跨入中学大门开始,就要有长远的计划,步步为营,时时占得先机。
 楼主| 发表于 2018-8-17 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 面对难题不自信,害怕,根本原因是没有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根本方法,所以对课堂上老师传授的方法要认真听,同时要学会举一反三,灵活地运用知识,题目“百变不离其中”,掌握了方法,就能将难题转变为做过的、熟悉的题目。

让孩子体验成功,逐步养成探索精神。在家辅导孩子的时候,不要将答案完全告诉孩子,要有意识地将题目分成几个步骤进行,这样可以降低难度,让孩子一步步完成,及时肯定他的成功,让他产生满足感。

这样伴随着孩子愉快的情绪体验,他会进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慢慢会对难题消除恐惧感。
 楼主| 发表于 2018-8-18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无论任何人,这世上有两样东西是抢不走的:一是藏在心中的梦想,二是读进大脑里的书。
 楼主| 发表于 2018-8-19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要培养孩子的忍耐力!“勤奋”里面包含的内容太多。首先是要有主观愿望,有一个自己去努力的目标,其次是控制力和忍耐力。把主观的愿望,和控制力,和忍耐力融合为一体,就成为一个人的意志力。所以“勤奋”总是和意志力在一块儿。对于刚进初二的孩子,意志力是培养的目标。但是,现在城市里的独生子女们,经常连一点点精神上和肉体上的痛苦都不能承受。培养坚强的意志力,谈何容易!所以,希望孩子勤奋,还是先从忍耐力开始吧!
 楼主| 发表于 2018-8-20 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惩罚起止点要明确
惩罚从什么时候开始,惩罚具体内容是什么,到什么时候结束,都要跟孩子说清楚。一旦惩罚结束、孩子认识到了错误,一切便恢复正常,不要让孩子一整天都战战兢兢、闷闷不乐。
 楼主| 发表于 2018-8-21 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请用正确的方式表达对孩子的爱,用正确的方法教育您的孩子。记住骂不是爱,如果你不想老了孩子也这样对你,那就从现在开始改变,幸福真的不难!
 楼主| 发表于 2018-8-22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在学习方面,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孩子自己担负对学习的责任,自己选择学习的方式。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只提出总体的要求,具体的细节让孩子去把握,更能激发孩子的学习自觉性,增强学习的效果。
 楼主| 发表于 2018-8-23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父母是孩子崇拜和模仿的对象

我在世界各国博物馆总是看到两种情况,一种是大人抱着婴儿在逛博物馆,其实婴儿在睡觉,但我觉得这个胎教非常好。带孩子到很嘈杂的饭店或商场去睡觉和在博物馆睡觉,感觉是不一样的。第二,国外小学生和中学生会全班去博物馆,不是浏览,而是有专业的老师在那上课,学生很自由地提问。

但在国内,我经常看很多父母带孩子去博物馆、美术馆,大人自己也不太喜欢,但觉得这是一件正确的事情,就带孩子去,我觉得这个是最可怕的。对小孩而言,身教大于言传,如果父母真的很爱这件事情,小朋友得到的讯息是这件事情很有意思。

所有的小孩,在童蒙时期,最崇拜的人是爸爸妈妈,所以父母这个角色是很难当的。人是模仿的动物,同时又是一个下载的动物,所有小孩子的脑袋,你带他去任何场合,无论是开心事、伤心事,不管懂不懂,他已经下载了。下载后可以储存很久,等到他懂事了,受了教育,智力发达了,他会重新反举这些早年下载的印象。所以爹妈真的不好当,你不经意间已经在教育孩子,或者已经在毁坏这个孩子。

在孟子说来,孩子最初孺慕至亲,然后慢慢转移到亲戚身上,但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多,不可能有舅舅或者阿姨,所以再大一点孩子会喜欢同学,男生喜欢男生,女生喜欢女生。慢慢地男女生互相喜欢,这里有很重要的智力和感情变化,大人要密切关注,但不要打断孩子,孩子特别怕他正在一个过程中,爹妈的话来了,他又不敢不听。
 楼主| 发表于 2018-8-24 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想让孩子变得聪明伶俐,方法有多种多样。但最主要的是,做父母的应该鼓励孩子完成自己的事情,做错事了要自己承担责任,这样,孩子的成长一定会让人惊喜!
 楼主| 发表于 2018-8-25 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同一个班级,孩子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家长综合素质和付出心力的竞争。平时不闻不问,考差了大发雷霆,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楼主| 发表于 2018-8-26 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鼓励比表扬更能打动人心。


鼓励,即夸奖孩子努力用功,会给孩子一个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觉。孩子会认为,成功与否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如果家长告诉孩子,你的成功是通过努力用功得来的,那么孩子会更加地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为了继续取得好成绩,他们会激发更多的积极性去奋斗,享受努力的过程。这也是为什么,鼓励孩子的行为,比表扬孩子的天赋,有更加惊人的正面效果。当你愁着不知怎么表扬孩子时,不如用鼓励去为孩子打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帐号

本版积分规则

友情链接: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