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扫码登录更安全

登录 | 注册帐号 | 找回密码

茂名论坛

  • 关注抖音号
  • 关注公众号
  • 下载APP
  • 扫码关注抖音号
  • 扫码关注公众号
  • 扫码关注APP
快捷导航
楼主: 066888888

考入茂名一中的秘密:可以比其他人低160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1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 习惯: ❖

◎ 1.晨起一杯温水,定时排便,让自己的皮肤更好。

◎ 2.早餐不能省,晚上尽量别吃宵夜,路边摊要少吃,再忙也要顾好饮食。

◎ 3.睡眠是最好的保养霜,事情再多,心情再差,也要保证睡眠充足。

◎ 4.保持积极的心态,社会很现实,所以尽量让自己去适应这个社会,而别等社会来适应你的想法。

◎ 5.凡事别贪小便宜,否则吃亏的是自己。买东西如此,交友也是如此。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3 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Stop Procrastinating
停止拖延

I don’t feel like procrastinating right now– I’ll do it tomorrow. When you procrastinate, you remain stagnant. Whateveryou’re putting off doesn’t go away; resolve the problem, and move on. You’ll bemuch happier in the long run.

我现在不想做,还是留到明天吧。一旦开始拖延,其实你已经停滞不前了。你拖延的事情不会自行解决。解决问题,继续前行吧。从长远角度来说你会更加快乐。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6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做事一定要专注

生活中有一件明智之事,就是精神集中;有一件坏事,就是精力涣散。

领悟:你专注吗——专注是成功之钥;

自省:如果你比对手更专注,你就更容易成功;

养成:一次只专心做一件事。

请你记住──专注,才是成功的秘诀!一个人要想干好一件事情,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心无旁骛、全神贯注地追逐既定目标。

怎样养成专注的习惯?

①养成在某一段时间内做好一件事的能力,有头有尾,不半途而废。在校学习期间就要把注意力集中到学好知识上,其他事情先抛在脑后。

②训练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想成就大事的人不能把精力同时集中于几件事上,只能关注其中一件。也就是说,不能因为从事日常事务而分散了我们的精力,我们的注意力应该集中在学习上。

③培养自我控制的能力,克服浮躁的情绪,达到专心致志,专注于目标的状态。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7 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是要凭借自己的力量和经验,完成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完全属于自己必须面对的事情,而不是想方设法地寻求他人的帮助。

在生活中,很多孩子都已经习惯了让父母当自己的保姆,起床让父母叫,衣服让父母收拾;在学习上,也已经习惯了让父母和老师当自己的拐杖,读书让老师催,写作业让父母陪。试想,一旦父母离开了他们,谁来帮他们做这些事情呢?他们会不会变得手足无措,寸步难行呢?

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才能帮助他们克服懒惰的心理和依赖的思想,学会自我管理,逐渐成为独立的人。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8 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培养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

1.鼓励孩子主动与人交往,消除孩子的孤僻

2.长期处在害羞之中,孩子容易产生自卑感

3.学会欣赏别人,才会欣赏自己

4.让孩子每天发现一个自己的优点

5.懂得“舍”才会有所“得”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9 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阅读经典

阅读经典,是学好语文的关键。也是理解人生的重要途径。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必定有它的卓越之处。从去年开始,我开始阅读中外经典名著。我强烈地感觉到,我的作文、考试做阅读题目都上了一个台阶。在阅读的时候,并不一定感觉到明显效果,但写起作文来,笔下的文采仿佛不是自己的,涓涓流出。这就是文化的熏陶,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了阅读者的生命。

建议大家不要让孩子读那种快餐书籍,比如各种杂志、如何成功速成等等,要读经典的的世界名著。可能刚开始读,会找不着感觉,但读上两三本,就会找到节奏。

有一次,妈妈问我:你阅读名著时,感受到愉悦了吗?我说,感受到了!那一刻,妈妈很欣慰。因为,愉悦,是最高层次的享受。

从阶段性的作用上讲,阅读经典可以使语文成绩提高十分左右,这十分左右对于中考来说,是多么重要。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0 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勤奋坚持

勤奋是李嘉诚先生的成功秘诀。人家比你有钱,还比你勤奋,又穷又懒的你只能当臭脚垫,大概没有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沦为“臭脚垫”吧?

勤能补拙,一万小时定律,都说明了穷孩子屌丝如想逆袭,就只有勤奋。

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勤奋坚持?比如做完一件事才能做其他的,画画要先画完才能玩积木,有始有终;上学后不能因为一点小事就不上学;长途散步要坚持走完,而不能中途坐车;让孩子养成从小做家务的习惯而不是嫌弃孩子“帮倒忙”。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1 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别让你的男孩太"富有"

  我们所说的"富有"包含两个概念,一个是父母太多的溺爱和包办,一个是钱财的充裕。

  有的父母特别宠爱男孩,一切事情都依着男孩;

  有的父母很有钱,他们给男孩很多零用钱;

  有的父母很有能力,男孩的大小事情他们都会包办;

  然而,父母这种让男孩过于"富有"的做法,又会给男孩带来什么呢?

  父母的过度宠爱让他们变得自私而没有责任感;太多的金钱让他们只想用"奢侈消费"的方式去消耗体内过多的睾丸素,从而忘记了自己还要学习;父母的事事包办则让他们丧失了劳动的能力、应对困难的能力、抵抗挫折的能力……

  正因如此,明智的父母从不会让自己的男孩太过"富有",他们会把"爱"藏起来一半,他们会寻找和创造机会让男孩去体验贫穷!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2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哈佛学院给清华学生的三个词

1)胆识 Be bold:传真机的发明,打击了电话的销量。正当日本人大力制造传真机的时候,美国建立了因特网,传真机失去了市场。

2)原创 Be original:国内写文章,家长叫孩子上网去找,把几篇凑成一篇。在国外,一句话用了别人的(三个单词以上相同)就要注明出处,一篇文章引用3个出处,评语就是D。

3)挑战 Be challenge:作息时间的管理,上网的管理。网络是工具,不是玩具。

在美国的重点大学,随处可见学生在读书,整个校园充满着宁静的氛围。并不是民间所传那样,在美国读书只要玩玩就可以了。在美国90%的人读两个专业。真正的学校要宁静,家也要宁静,要研究学术。比尔.盖茨考上了哈佛,他是考上的。只是他的父亲一定要他学法律,而他喜欢计算机。在初中时,他已经花了1万个小时在研究计算机编程上。相当于3年,每年365天,每天10小时或10年,每年365天,每天3小时。这就是勤奋的力量。

在小学,依靠小聪明,你可以混得很好。到初中,小聪明已经帮不上你什么了。到了高中,耍小聪明只能让你跟不上同学的节奏。只有勤奋才能让人成长。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3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冷淡计——让孩子有一点自控能力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受到家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然而这样的生活却让孩子养成了任性的习惯,这个坏习惯将给孩子未来的生活埋下巨大隐患。专家建议孩子任性时不妨试试冷处理,这会使孩子因得不到注意而自动收敛脾气。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4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不要忽视父亲教育的力量,你的言行普遍预示着你孩子未来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观。

相信很多男人都会讲一句话“我没有时间来教育孩子”,也许你确实很忙,但你有时间与孩子说话吗?如果有,那就是有时间教育孩子。在某种程度来说“教育就是谈话”。你在与孩子谈话的过程中就是在传递你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观。尤其是父亲,大多男性事业性比较强,具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与坚韧不服输的意志,而这些都可以透过与孩子不断的谈话慢慢渗透到孩子的内心里和性格上。

我也是一位父亲,我与儿子虽然相处一起的时间少,但他身上的特质大多像我,他独立、不怕困难、积极向上和轻易不说委屈的品质是我最大的自豪。而这些,都是不经意间透过谈话进行的。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5 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夸事实不夸人格

“好孩子”这样的话是典型的“夸人格”,家长们会无心地将其挂在嘴边。

但“好”是一个很虚无的概念,如果孩子总被扣上这样一顶大帽子,对他反而是种压力。

成年人也是,当领导不断夸奖你时,开始还会沾沾自喜,但慢慢地就会感觉到压力,甚至不想做得完美,以便得到喘息的机会。

如果家长的称赞总是“言过其实”,孩子也会有压力,觉得自己不配这样的赞美。他们会怎么办呢?那就是在你刚刚赞美完他的时候,他就做出让你头疼的事情,以示“真诚”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6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不要完全牺牲自我。不少家长把孩子看成唯一希望,甚至放弃自己的爱好、事业。然而,美国玛丽华盛顿大学 里佐教授发现,这些牺牲自我的家长对生活的满意度更低,尤其是女性。这样的牺牲还可能导致家长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孩子稍有过错,家长就易产生挫败感,并 迁怒于孩子。要知道,孩子只是人生的一部分,健康的心理要靠诸多因素共同支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帐号

本版积分规则

友情链接: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