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扫码登录更安全

登录 | 注册帐号 | 找回密码

茂名论坛

  • 关注抖音号
  • 关注公众号
  • 下载APP
  • 扫码关注抖音号
  • 扫码关注公众号
  • 扫码关注APP
快捷导航
楼主: 066888888

招聘 | 2020年和李阳英语一起追梦吧!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9 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父母的素质,就是孩子的格局。
斤斤计较的家庭走不出心胸宽广的孩子。父母爱抱怨,孩子就自然学会逃避找借口;父母爱占小便宜,孩子就会目光短浅;强势的母亲会教出懦弱的儿子、挑刺的女儿。
没有笨的孩子,只有懒的父母。如果孩子也不爱劳动、奢侈浪费、爱使小性子,请不要责怪孩子。
父母须知:孩子的好习惯由父母培养,坏习惯也是受父母影响。父母的好习惯成就了无数的好孩子、好习惯。这是所有为人父母都应该明白的道理和应尽的义务。
 楼主| 发表于 2020-10-30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教会孩子懂得并理解规则,培养他们的敬畏之心

让孩子理解规则,是教孩子认识世界的第一步,也是教会他们保护自己的重要一步。

就像告诉孩子,马路上是不可以随意跑动玩耍的,因为车很多,速度又很快,如果随性玩耍,很容易被车撞到。

所以为了保护我们自己,走在马路上的时候,要遵守交通规则,这样人和车才可以在马路上和平相处。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不过是希望他们健康快乐成长,如果说健康快乐成长是硬币的一面,那么理解并遵守规则就是另一面。

只有教会孩子理解并遵守规则,才能保证他们能健康快乐成长。

孩子最开始是没有敬畏之心的,就像他们只知道火可以做饭,可以取暖,却不知道玩火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失控的火威力很大伤害也很大。

他们只喜欢可爱的小动物,对于他们不喜欢的小动物,可以随意踢打,甚至杀死它们,如果不教会孩子敬畏生活敬畏生命,释放天性的放养教育,只会成为让孩子变成恶魔的训导方式。
 楼主| 发表于 2020-10-31 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一个孩子的自律从哪里来?
从他开始爱这个世界,从他开始喜欢自己,从他开始认同一件事正确的打开方式。
他的自律就从心底油然升起了。
教育和教训都属于他律,他律可以规范孩子的行为,但不长久。
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是自律,当他有正能量的三观,当他懂得自尊自爱,当他了解这个世界顺理成章的运作方式,他自然而然就会自律。
所以,奉劝家长,尤其是孩子已经步入少年的家长,不要总是用镇压、说服的方式去规范孩子的言行。
多给他们讲道理,讲一些最淳朴、最本质、最深刻的道理,慢慢取得孩子的认同,培养他的自信和自尊,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船到桥头自然直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 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千万别在孩子身上偷懒,那会变成最深的遗憾

我们常常思考,怎样才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报最贵的补习班?还是送去贵族学校?

但其实我们忘了最重要的,父母才是最好的老师,身教才是最好的教育。
一位网友回忆起多年前的一幕,依然热泪盈眶:读书时,妈妈就坐在旁边给她削铅笔,每天陪着她写作业。可妈妈并不识字,只认得自己的姓名。为了孩子,却强迫自己读书识字。

所谓教育,就是大人陪着孩子经历一场与困难挑战的旅程。

父母和孩子就是最好的战友,为了同一个目标,肩并肩一起努力。

孩子成长得很快,能够陪伴教育的时间并不多,不要等孩子长大了,才后悔没有用心陪伴。

再好的老师,都比不过父母的言传身教。再好的学校,都比不上给力的父母。

父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怀有对孩子一生的责任。父母自带光芒,决定了孩子的高度和温度。

老师认真负责,决定了孩子的前途和命运。把自己活成一道光,才能尽己所能去照亮孩子。想要孩子成为怎样的人,自己首先要成为怎样的人。
 楼主| 发表于 2020-11-3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坚持每天给孩子读书讲故事

阅读的种子是在家庭里播下的。《朗读手册》引用了一首诗:“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是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阅读是让孩子有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源泉,阅读能力、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培养是从家庭开始的。

童年的秘密我们远远没有发现,童书的价值我们远远没有认识。童书把人类最美好的东西,都悄悄地藏在一个个人物、动物的命运里,借此构建起孩子的价值观。最初的阅读是亲子共读,是父母读给孩子听,因为孩子不认字,阅读更多的是从图画入手。

儿童最初是通过图画认识这个世界的。童书不仅有价值熏陶的作用,还有治愈的作用,孩子要解决什么问题,都有相应的图书,看了之后比说一万句教训的话都有用。

最重要的是,儿童时期一旦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今后会主动找书读书。

阅读是有胃口的,一开始让孩子吃肯德基、麦当劳,慢慢的,其他东西就不爱吃了,他只对肯德基、麦当劳感兴趣,他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其他好东西。读书也是这样,读了一些糟糕的书,对其他的好书就没有鉴赏力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11-4 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天才是教育出来的

这句话的知识背景是现在的脑科学和心理学研究结果,明确表明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天才,天才是通过早期的教育的结果。

现在孩子的生命潜能的开发点比较幸运。在早期,天才有时根本就不知道这些东西为什么让他心情激动,让他有创造力,全身心的热情投入到他要干的事情中。

一些所谓的天才只不过是因为:一是早期智力开发比较早;二是一些人的情商比较高;三是经常怀着朝圣者的热情沿着同一个方向去做工作,最后把这个工作做到巅峰状态。后来别人描绘说他们是天才。

实际上天才是教育出来的,一个人沿着有价值的方向把自己激励起来。在他的精神世界中,自己能说服自己燃烧起来,怀着朝圣者的热情去做事情,称之为天才。

实际上在人的初生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差别是微乎其微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记,只要我们教育得当,把孩子培养成天才是完全可以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11-5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父母的确认、表扬与鼓励是孩子上进的原动力

如果缺了确认、表扬与鼓励,就像把种子放在干燥的土里不施肥、不浇水、不见光,他就不可能“发芽”,不会有上进动力。

最初孩子不懂什么叫有兴趣,不懂什么是好与坏,他的生命本能是让父母高兴。他认为让父母高兴的标准就是父母的确认、表扬和鼓励,父母的确认、表扬、鼓励是原动力。反过来父母的否定、批评、刻责是孩子成长的下拉力。如果一个孩子在这种环境下成长,他就不会有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如果这三方面没有建立起来,父母说什么都没有用。
 楼主| 发表于 2020-11-7 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快乐情绪对孩子的成长具有决定性作用

我们的传统观念认为: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情绪是人与生俱来的,这是一种正确的认识。

理智是人后来训练的。一个人的成长,情绪是动力,理智就像一个车的方向盘和刹车,如果没有良性情绪的话,孩子的潜能被埋没,孩子的行为没有动力。如果形成消极情绪:紧张、焦虑、烦恼、自我价值低下、无奈无助,一个人在消极的状态下学习是没有可能性的。他的信息接收源就死了,大脑的思考模式就中断了,如果再打骂,消极的痛苦感觉就会跟学习连到一起。一学习这种消极的痛苦感就会出现,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重者就会厌学。

教育孩子,引发孩子的良性情绪是根本法则,这个法则被破坏就不能教育好孩子。只有在积极情绪下才能教育好孩子,尤其学习更是如此。我们在做一件事情中找到快乐这叫兴趣,它是指做一件事本身给人以快乐,童年时孩子是凭兴趣做事情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11-9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在孩子眼中一切都可能是游戏

我们之所以把工作学习当作正事,把打扑克玩当作游戏,这都是家长们灌输给孩子的。

如果我们让孩子们意识到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那父母就不用费心思去教育。索鲁门斯基说过一句话:“教育孩子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大人们只要伴随他成长,让生活变成游戏,孩子对一切都会感到有趣。

一位曾经培育了七个优秀孩子的母亲,是这样做的:每次她洗衣服时,都给孩子准备一个小的搓衣板、洗衣凳和小的洗衣盆。她把洗衣服当成一种快乐,也让孩子们从中体会到快乐。是我们的父母们使孩子们意识到学习很痛苦很难,造成孩子的紧张压力情绪,以致学习不好。

所以,在早期教育中,必须在游戏中引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再后来激励孩子在学习中获得兴趣和快乐,这样才有可能学好。人是一个有机体,他是严格按照“逃避痛苦,追求快乐”的原则做事的,家长们一定要意识到这一点。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0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孩子要“放养”,不能“圈养”,要舍得放手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弱”一点,给孩子一点爱他人的机会。别总把自己看成高山,视孩子为小草,让孩子靠着你、仰视你、畏惧你;更不要当大伞,视孩子为小鸡,为孩子遮风挡雨,让孩子弱不禁风。

使用女儿,我也有一句话:欣赏你的女儿,对女儿说:“有个女儿真好!”

“有个女儿真好!”这是父母对女儿的欣赏,也是对女儿最大的鼓励,它能使女儿看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充满乐观与自信,学会善良与关爱。一个女孩,从小能够得到父亲的关爱,有助于培养她良好的性格、开朗大度的胸怀以及善于交往的能力。

相反,一个从小失去父爱的女孩,在择偶时容易选择一个父亲般的男友,或者总是对男性心怀仇恨。如果说母亲是大地,那么父亲便是一片蓝天;如果说大地能够创造生命,那么蓝天就应该包容世界。

天地合一,万物才能和谐健康地生长、繁衍,这是自然界发展的规律。天下的父亲都该用博大的胸怀去接纳自己的女儿、欣赏自己的女儿,陪伴女儿在人生的道路上长大。

想把孩子培养成能适应未来社会的人,就要“放养”,不能“圈养”,舍得放手。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1 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父母陪伴的五个“坑”,正在毁掉孩子的潜力

一位教育专家说过:优秀孩子是优质教育的成果,问题孩子是问题家庭的产物。

父母错误的陪伴方式,有可能毁掉了孩子的努力与潜力。

第一个坑:敷衍太过,没有真正解决问题。

陪伴,不只是陪着这么简单。如果家长一边陪孩子,一边做自己的事情,就等于没有陪伴。

孩子需要的是“被看到”,而不是“被陪着”。

第二个坑:耐心太差,没有控制好情绪。

有些家长恨铁不成钢,动不动就发脾气,对孩子又打又骂。

只看到孩子的差,看不到孩子的好,失去耐心的陪伴,会成为孩子成长中的“毒药”。

第三个坑:回应太少,和孩子距离很远。

有些家长很敷衍,不管孩子做什么,一句“好的”、“知道了”就应付过去了。

对于3-12岁的孩子,父母参与度过低的陪伴,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第四个坑:说教太多,会使孩子产生厌恶。

说教并非教育,只是一种发泄,一场不负责任的指责。

父母总是说教,就是站在了孩子的对立面。当父母用权威武装自己的时候,孩子就会用情绪保护自己。

第五个坑:期待太高,给孩子施加压力。

孩子并非机器,不是我们付出了爱与关心,就一定要最大限度得到孩子的回馈。

教育孩子,不应该抱有太强的功利心。

陪伴孩子,也不能只为了让他考出好成绩。

陪伴是个很复杂的概念,父母陪在孩子身边,更重要的是了解孩子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害怕什么。

只有深入地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父母的陪伴,才是有效的教育。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2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学生反思学习习惯

1. 自学预习的习惯

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学习过程而言,老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自己去解决。

阅读是自学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阅读教科书,可以独立领会知识,把握概念本质内涵,分析知识前后联系,反复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识,形成能力。

提前预习教材,自主查找资料,研究新知识的要点重点,发现疑难,从而可以在课堂内重点解决,掌握听课的主动权,使听课具有针对性。

2. 专心上课的习惯

在课堂上要集中精神,专心听老师讲课,认真听同学发言,抓住重点、难点、疑点听,边认真听边积极思考。

哪怕是你已经超前学过了,也还是要认真听,要把教师的思路、其他同学的思路与自己的思路进行对比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并在这过程中,尽量多理解记忆一些东西。

3. 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

每一位同学都应当学会观察,逐步养成观察意识,学会恰当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观察”这两个字有两层意思,“观”是看的意思,“察”是想的意思,看了不想,不是真正的观察。

要善于提出问题,要积极思考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积极思考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即迷惘,殆即疑惑。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所言之书,是专指《尚书》,今天可以理解为:对书本知识不可以全信,而应该批判地吸收。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5 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是一种隔靴搔痒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溺子如弑子。孩子不能在蜜糖和赞美中长大,适宜的批评有百利而无一害。孩子如同树苗,如不及时修枝剪杈,极易长成“歪脖子树”。

家长不仅要自己严格教子,还应和老师形成统一战线,同心同德,形成合力。绝大部分老师是为了孩子好,批评是“爱之深、责之切”。只要批评得对,家长就应该支持老师。

很多人长大后对老师充满感激,就是因为老师及时给出批评,“悬崖勒马”,避免了更严重的后果。更有意思的是,很多老师感慨,毕业后真正感恩老师者,往往是那些受批评多的学生。

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

别把孩子当成摸不得、碰不得的稀有动物。越是稀有物种,生命力越弱。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6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你不让孩子吃苦,这个世界会让他吃苦

知乎网友斯某曾是一位“巨婴”,印象里,她几乎从未和朋友出去玩过,因为父母规定“天黑之前必须回家”、“不能坐危险的出租车”,支教、实习、旅行等活动更是想都别想。她从小到大没洗过衣服,甚至都没进过厨房,因为爸妈觉得女儿要“不粘烟火气。”

高中假期,同龄人或出去旅行,或做兼职赚外快时,她只能宅在家里学习、看书、写东西。

后果显而易见,她的自理能力、决策力、行动力都远远落后于同龄人:上大学后,因为不会装手机卡急到掉泪;军训时不会打包行李哭了一路;连如何到马路对面坐公交都需要问路人……

这位网友直言不讳地说:“我一直以为我长大了,其实没有。我本可以长大的机会都被父母夺走了。”

这句话,一语中的。所有“巨婴”的诞生,都源于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爱孩子,保护孩子,是所有动物的本能。但父母过度的保护,让孩子一点苦都不吃,当孩子独立去面对世界时,吃到的将是一碗“苦果”。

冯梦龙在《古今谭概》中讲了一则“翠鸟移巢”的寓言:翠鸟为了避免灾祸,开始时往往把它的巢筑得很高。

小鸟孵化出来以后,翠鸟非常喜爱它们,生怕它们不小心掉下来摔坏,就把鸟巢移低一些。

小鸟长出了羽毛,翠鸟更疼爱它们了,把鸟巢移得更低。这样,人们轻而易举地就把小翠鸟捉走了。

韩非子曾说:“夫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爱之太殷,忧之太勤”,孩子就会养成任性、骄狂的习性,甚至走上歧途。

孩子就像一棵树,只有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不断修剪,树木才能长的挺拔。如果,因为不忍心,就不去剪掉横生的旁支,任其疯长,早晚世界会以一种更残酷的方式帮他剪掉。

这世界从来都是公平的,苦尽才有甘来。那些没有受苦便得到的甜,总有一天要还回去。父母给孩子打造出来一个无菌的环境,最后只会让孩子变成一个废物。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7 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学会舍弃

有很多人谈到时间计划的时候,总是把它和一张排列整齐的时间计划表联系起来、但是,人的时间有限,无论怎么挤一天也不可能挤出25个小时出来。

但我们要做的事情是无限的,即使仅仅是学习,要看的书是永远看不完的,要做的题目是永远做不完的,这节自习课做了一张数学试卷,就不能再做一张物理试卷。

即使你的计划完美无缺,但是有一天突然感冒发烧要去看医生,那么计划就会被打乱。

所以,无论怎么样计划,都不可能把一切安排得天衣无缝。

当有很多事情面临选择的时候,当有些任务实在无法完成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只做最重要的事情。

你选择了做某件事情,就隐含了你放弃做别的事情。

所以,我们做事情的标准,不是“某件事有没有意义”,而是“某件事是不是最有意义”。

确保自己一直都在做最重要的事情,实际上也就是确保了自己的时间一直都在被高效的利用。

如果你今天计划做五张试卷,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各一张。那么,请先做你觉得你最需要提高的那门科目。

即使你做完一张之后,突然天花板掉下来砸到脑袋,到医院住了一天院,那么你做的这一张试卷对你的分数提高仍然是极有帮助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帐号

本版积分规则

友情链接: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