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扫码登录更安全

登录 | 注册帐号 | 找回密码

茂名论坛

  • 关注抖音号
  • 关注公众号
  • 下载APP
  • 扫码关注抖音号
  • 扫码关注公众号
  • 扫码关注APP
快捷导航
楼主: 066888888

招聘 | 2020年和李阳英语一起追梦吧!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4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人品的树立来自榜样的力量

从孩子一辈子的角度来说,你的孩子分数是好是坏,进北大还是进普通大学,没有任何的本质区别。真正能把孩子一辈子距离拉大的,是与他为人处事有关系的人品问题。

人品的树立来自于榜样的力量,父母作为孩子的榜样是不能逃避的。我们要求孩子的东西没有效果,是因为父母没有做到。

比如说,家长一边打麻将,一边呵斥孩子去学习,孩子当然不愿意学习。当父亲说:“老子没出息,你也想跟老子一样没出息吗?”孩子就会想,你说你没出息,那打麻将时我看你也挺开心,你没上大学也挺开心,为什么非要我上大学呢?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只要我女儿学习,我就拿一本书在我女儿旁边看,这样一来,就有一个规矩感在里面,榜样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楼主| 发表于 2020-12-5 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班级里最好的学生,通常不是第一个举手的,当然也不会是不举手的。
认真观察过班里的孩子那些第一个举手的孩子,通常性子都比较急,其实脑子里没有琢磨清楚答案,就忍不住想要回答。

建议:
1、如果你家孩子属于这种类型,建议培养孩子稳重的性格,日常可以加强静坐或者练习书法等这类磨性子的训练。
2、如果孩子常年不发言,那说明他们内心对外界的评价很看重,而且对自己也缺乏信心,建议父母给孩子多一些肯定和鼓励,少一些批评教育。
 楼主| 发表于 2020-12-6 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教育”,不是为了取悦家长。

对于当前家长动辄找到学校,要求换掉某位老师的做法,潍坊市高新区清平小学校长武际金认为是非常不理智的,因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并不意味着是要“办家长满意的教育”。

“家长可以向学校表达对办学、对老师的一些看法,但并不是每位家长的诉求都是正确的,一部分家长对某位老师不满意,可能另一部分家长又很满意这位老师,换掉后,一些家长满意了,但对另一些家长不公平。”

“真正懂教育的是教育圈里的人,教育圈子主要以学校和老师为主,如果办学总把家长诉求当第一,是在办外行人的教育。”

这位校长认为更换老师是学校的事,如果家长找学校换老师成了风气,不仅打击老师的积极性,也容易使孩子不尊重老师,亲子和家校关系也因此受到影响。

所以倘若对老师有所指责,可以私下沟通,寻求更好的渠道。

这些现象本质是家长以爱孩子之名对学校和教师工作的一种干涉,干涉就是越界。

遇到问题时,家长是不是应该先站在学校和老师的角度来思考,再去沟通?

而对于学校和老师方面,要明白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断然不能一味取悦家长。
 楼主| 发表于 2020-12-7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有远见的老师都带点绝情,爱孩子的父母都舍得狠心

没有哪个父母真正舍得让孩子吃苦,不然不会有那么多宠溺孩子的悲剧。

可我们保护不了孩子一辈子。现在不狠心逼孩子学会“72变”,将来谁来帮他挡“81难”?

有远见的老师都知道,只有狠心地管,孩子才能真正成器。

有远见的父母都明白,现在逼迫孩子,将来才不会留遗憾。

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胡同里也练不出千军万马。舍不得让孩子吃苦,就别埋怨他不争气。教育需要严格且坚定的力量,古往今来都一样。
 楼主| 发表于 2020-12-8 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家是温暖的

  家不是房子,再大的房子里面没有相亲相爱的人,也没有温暖可言,所以,夫妻间的互敬互爱,以及夫妻对家庭的责任感是让家温暖起来的炉火。孩子从小看到父母之间亲密有爱,那么他心里就会有归属感。

  家是港湾,不是躺进去就安稳的摇篮,它需要清扫修补装饰才可以在关键的时候让你遮风避雨。

  当你决定走进婚姻的殿堂的时候,当你觉得生一个可爱的宝宝的时候,就要尽最大努力去呵护自己的家庭,让家庭变得温暖。
 楼主| 发表于 2020-12-9 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引导孩子表达情绪
情绪是有能量的,父母吼孩子,传递给孩子的是负能量,孩子受负能量投射,感到恐惧,用“不说话”来抗拒这种能量。

但实际上,很多孩子没有消化负能量的能力,长期不说话,只会让负能量积郁在心里。

当伤害形成后,父母一定要事后补救。

心平气和地引导孩子说出来心中的真实想法,教孩子学会表达情绪、排解情绪,并郑重地和孩子保证:这只是情感的交流,不是对错的纠正。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0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我的孩子只是普通人

首先请大家扪心自问,真实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你能接受自己的孩子不是“神童、超人”的事实吗?

2. 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你理解并同情吗?

3. 你会为了帮助孩子走出困境,而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的时间,割裂成无数个毫无光彩的碎片吗?

4. 当孩子的确不是读书的材料时,你是失望地放弃,还是包容地接受?

作为母亲,我潜意识里一直认为自己孩子很聪明,很了不起。

但他上了初中之后,我终于痛苦地接受了一个事实:

儿子不仅是个普通的孩子,而且因为比同学们小一岁,的确要笨得多。

初一初二时,语文阅读题几乎得不到分。既读不懂文章,也表达不出仅有的一点点感受。

那时候,我只有承认他真的不是个有悟性的孩子,才不会把自己气疯。

于是,当初二面临中考第一仗生物地理时,我领着儿子做了如下的努力:

我把地理书上的重要地图描摹下来,复印了若干,让儿子进行填图练习;

我每个周末要抽他背背题单,遇到世界十几种气候类型等易混淆的难题时,我和他交流如何区分理解,如何表达感受;

学校发了复习题单后,我和他各自完成了老师发的复习题单,然后互相订正答案,完成改错;

提前了一个多月,在大多数孩子开始一轮复习时,他已完成了全面复习。

因为我真正承认了,他是只笨鸟,而笨鸟只有先飞。

终于,三次模拟考试,儿子的生物和地理成绩,都排在班级前5名。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1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坏脾气是亲子关系最强的杀伤武器。

脾气不好,让孩子不敢亲近、不敢跟你敞开心扉,时刻处在担心受怕中,没安全感,成长中会有各种各样问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父母脾气越大,孩子越顽劣;父母越气急败坏,孩子越难管;父母脾气升级,孩子的坏行为也跟着渐长。我记得邻家有个小男孩,非常淘气难管,后来父亲居然用绳子把他绑起来打,可这孩子并没有被打服、变乖,且仅到三年级,儿子就彻底不上学了。

父母的思想教育陷入一种奇怪的惯性,他认为吼孩子没用,就得骂,骂的“力度”不够,开始打,后来又奉行“棍棒出孝子”,实际上他不知道自己方向搞反了,力度越大情况越糟。大人应多给孩子耐心、宽容和信任空间,虽然看着孩子犯错而不马上纠正,是很考验父母的承受力,但我们要相信孩子有自我纠错能力,人的成长是一个不断自我反省、自我纠错的过程,我们应尊重孩子享受这个过程的权利。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2 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坏脾气是亲子关系最强的杀伤武器。

脾气不好,让孩子不敢亲近、不敢跟你敞开心扉,时刻处在担心受怕中,没安全感,成长中会有各种各样问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父母脾气越大,孩子越顽劣;父母越气急败坏,孩子越难管;父母脾气升级,孩子的坏行为也跟着渐长。我记得邻家有个小男孩,非常淘气难管,后来父亲居然用绳子把他绑起来打,可这孩子并没有被打服、变乖,且仅到三年级,儿子就彻底不上学了。

父母的思想教育陷入一种奇怪的惯性,他认为吼孩子没用,就得骂,骂的“力度”不够,开始打,后来又奉行“棍棒出孝子”,实际上他不知道自己方向搞反了,力度越大情况越糟。大人应多给孩子耐心、宽容和信任空间,虽然看着孩子犯错而不马上纠正,是很考验父母的承受力,但我们要相信孩子有自我纠错能力,人的成长是一个不断自我反省、自我纠错的过程,我们应尊重孩子享受这个过程的权利。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3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正确的引导,比催促、责骂更有效

1.有些孩子的磨蹭,是因为没有时间观念。
这也是很常见的一种情况,因为孩子真的不知道大人口中的“5分钟”“半小时”“一小时”到底是多长一段时间。

于是,你火急火燎地冲孩子嚷:“快点,还有5分钟就迟到了!”而孩子还以为5分钟是段挺长的一段时间,继续慢慢悠悠地该干嘛干嘛。

像这种情况,家长可以利用计时器或者闹钟来帮忙,当你要求孩子“5分钟洗完脸”“10分钟写完生字”时,设定上相应的时间,让孩子在实际生活中感受“5分钟”“10分钟”“半小时”到底有多长。

2.有的孩子之所以磨蹭,是对家长要求干的事没兴趣,故意磨磨蹭蹭表达不满。
这种情况的话,就要跟孩子好好交流,问清楚他为什么不喜欢这件事,然后你们共同商量一下,看看有没有更好得解决办法。

3.有的孩子磨蹭,是因为注意力不集中。
比如,写作业的时候东瞧西看,一会喝水一会上厕所,严重影响了效率。

对于这种情况,建议家长在接孩子放学的路上,就问问孩子都有哪些作业、想先做哪一门后做哪一门,提前在脑袋里有个规划。

到家后,不用先急着写作业,先把吃饭、喝水、吃水果、上厕所这一套都弄利索,然后开始写作业,而且在写作业途中不再允许随便吃东西。这样时间一长,能慢慢提高孩子的时间规划能力,保护孩子的注意力,提高效率。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4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对孩子发火,破坏孩子灵性

父母亲注意不要对小孩发脾气,生气上火。不要用脾气管孩子,你一用脾气管孩子,你的气火就跑到孩子的头上,坏了孩子的性灵,在孩子的头上加了一个紧箍咒,生一次气上一回火,就加一回紧箍咒。

日积月累,紧箍咒越来越多,虚的紧箍咒就变成了孩子实实在在的头痛病,做父母的年龄大了就会下肢腿脚痛,既害了孩子又害了自己,孩子性灵被牢牢的禁锢了损坏了,智慧无所从来,越想让他学习好,他的学习会越来越不好,与家长的期望越来越背道而驰。

这都是用脾气管孩子的结果。君子反求诸己,要改正自己,改自己的性格,你变孩子就变。“儿孙不用管,全凭德性感”这是有深刻道理的,要改变我们生气发火的脾气秉性。

对孩子要采取“率性”的教育办法,率是统帅,把孩子的性往好的方面引导,要经常找孩子的优点肯定孩子闪光的地方,多鼓励孩子。在表扬的同时,劝化引导孩子改正不良的习惯嗜好。帮助孩子打开性灵的宝藏。

烦恼脾气是一种阴性病毒,害人又害己。特别是亲人之间,互相非常珍惜对方、在乎对方,用心较重。越是这样烦恼脾气对对方的伤害越重。亲人之间生活在一起,受彼此烦恼脾气的伤害几率非常高,病就是这样慢慢累积,从虚变实,由轻变重。

怨伤脾;恨伤心;恼伤肺;怒伤肝;烦伤肾。大家应该警醒,不要看轻日常的小小烦恼脾气。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人到中年一般处于亚健康状态大部分原因主要是因为烦恼不健康的性情所致。

而父母粗暴,子女就也会冲父母发脾气,这下子女因为抵触顶撞亲长,自己的各种福也都没有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5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什么是真正的勤奋

1.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

该干什么的时间就干什么,不必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学习上。

2.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

有的孩子上了一节课,甚至上了一天的学,都没有提出一个问题,但“没问题”就是真的会了吗?其实也未必。

很多时候,“没问题”恰恰证明孩子没有听懂,没有融入到课堂中,试想,对于一个你完全不懂的领域,让你去提问,你能问出来吗?当然不能。

所以,对于孩子,尤其是上了中学的孩子,我们必须要引导他自己去思考,去发现问题,这样才能培养出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做到有效率地学习,而不是拼着勤奋的外衣,做假象,磨洋工。像那句老话说得那样“出工不出力,出力不出活。”

3.勤奋之前请先思考

       我的弱科和强科分别是……

       我的弱科的薄弱之处出现在……

       我的学习习惯哪些好,哪些不好……

       目前的学习中存在哪些问题……

      哪些急需解决,哪些我可以自己解决,哪些必须求助于老师……

4.不要拿时间来衡量勤奋

我们父母一定要避免一个误区,就是认为只要孩子一天到晚坐在书桌前,就是“好好学习”,就是“勤奋”——长时间学习不等于深度思考,也不等于学进去了。

长时间学习可能是在毫无意义的刷题。刷题不见得就是好的,有的学生就是在刷题的过程中,一遍、两遍、三遍地重复自己的错误,这是很可怕的。

长时间的学习可能是因为发呆,聊Q,看手机。所以,孩子们请不要再表演勤奋,家长请关注孩子辨别勤奋的真伪。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6 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声音法则:
要倾听他们的声音

平等地对待孩子,给他们发言权,倾听他们的声音,他们才会说出真实思想。如果大人不尊重孩子的想法,忽视他们的心声,久而久之,他们会不敢对家长说真话,不爱与家长交流。

而且,家长是孩子的老师和榜样,如果家长不耐心倾听孩子的话,孩子也会学样,不肯听大人的话,以至不懂得如何尊重他人。

对年幼的孩子,哪怕他们讲话词不达意,大人也要耐心地与他们交谈。任何粗暴打断或嘲笑他们讲话的行为,都会对孩子产生伤害,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表达能力而羞于在人前开口,也或许反之,令孩子非要不合时宜地插话以引起大人的注意。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7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培养自律,不能只靠逼

有人说:指望孩子自觉是最无力的教育。
懒惰是人的本性,孩子也不例外。
自律不是天生的,一个自律的孩子是从小培养起的。
但是在培养孩子自律时,家长切记千万不能“逼”,往往家长越“逼”,孩子越反着来。
这是为什么呢?

1. 管控过于严格,引起逆反心理。
有些家长觉得想让孩子自律,就必须严格,无论大事还是小事都锱铢必较,上纲上线。
可这样一来,自尊心较强的孩子势必会逃避或是反抗。
强逼只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这样是不利的。

2. 急于求成,高估了孩子意志力。
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并非一蹴而就的,想要让孩子自律,就要给他足够多的时间。
可有些家长总是急于求成,孩子不可能坚持了一两天就成功。
高估孩子的意志力,只会起到反作用。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8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你给孩子的爱,都是有条件的吗?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自信,对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价值的肯定,从根本上讲是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

什么是无条件的爱?当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美国的父母会对孩子说:宝宝,无论你以后是健康还是病弱、聪明还是愚笨、听话还是捣蛋、漂亮还是丑陋、学习成绩好还是差,爸爸妈妈都会永远爱你,养育你直至你成为独立自主的人。

这就是无条件的爱。仅仅因为你是我的孩子,所以我爱你,和你是个什么样的孩子无关。

有父母的爱在后面支撑,孩子在外面不管遇到了什么,都无所畏惧:“我爸妈爱我,肯定我。”他心里非常踏实,知道自己拥有取之不尽的力量,可以面对整个世界。

能做到无条件爱孩子的父母,他们本身也都是自信的人,对自己持肯定的态度,所以不会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强加到孩子身上,或者把自己没有做到的事情逼着孩子去代为完成。

孩子心中最渴望得到的东西,就是父母的爱、无条件的爱。因为他是父母的宝贝,不是因为他是什么“钢琴神童”或是“数学天才”,或者他得到过什么奖。

如果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你学习好了爸妈才会满意,你奥数比赛得奖了爸妈才高兴,孩子心里会怀疑自己,对自己失去信心,并学着戴上势利的眼镜去面对爱与关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帐号

本版积分规则

友情链接: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