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5-1-4 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我想我和许多人一样,对五六岁之前发生的事也有一些印象,比如当大人教我叫长辈的称呼时,我会记得长辈的反应。在我的记忆中,大人们总是忙碌于各自的生活,而我们这些小孩子,则在一旁观察着、学习着。记得那时候,妈妈教我如何称呼家里的长辈,每当她告诉我某个长辈的名字和称呼时,我都会认真地记住,并试图在见到他们时准确地叫出来。那种努力想要融入家庭氛围、得到长辈认可的心情,至今仍让我难以忘怀。
其中,对于二叔“伟金叔”的记忆尤为深刻。当我第一次在妈妈的引导下,鼓起勇气叫他“伟金叔”时,他的反应却显得有些冷淡,只是简单地“嗯”了一声。那一刻,我的心里不禁有些失落,仿佛觉得自己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欢迎。长大后,我逐渐明白,每个人的性格和表达方式都是不同的,伟金叔的沉默或许只是他的一种内敛和稳重。
相比之下,对于三叔“豪叔”的记忆则显得模糊许多。因为豪叔常年在外工作,很少回家,所以在我幼小的心灵里,他的形象一直比较模糊。我甚至记不起他具体的模样,直到我读小学二年级时,才终于有机会真正地认识他。那种长期分隔、亲人之间缺少走动的状态,在我们之间造成了一种无形的隔阂。
爸爸的兄弟们,也就是我的叔叔们,他们各自忙碌于自己的生活,彼此之间缺乏交流和互动。爸爸在水东打工,为了生计而奔波;里叔则经营着一家小卖部,每天端守小店,与来店里的老人闲聊,平淡而充实;伟金叔则坚守着农民的本分,辛勤耕耘着自家的田地;而豪叔,则远在广州,为了梦想和事业而奋斗。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和追求,平时几乎没有任何交流。正是这种各干各的,长期的分隔、缺乏走动、基本没有交流,使爸爸与他的兄弟们几乎没有多少兄弟感情,这就是这个家族长期的常态。
在农村,兄弟间发生不好的事情司空见惯,我对此有些感慨。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大地上,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也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家庭纷争。这些情况很普遍,深刻地影响着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尤其是关于宅基地的争夺和赡养父母的矛盾,更是成为了许多家庭的隐痛。
宅基地,作为农村家庭的重要财产,不仅是生活居住的基础,更是世代传承的象征。在一些农村地区,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宅基地的分配和使用往往成为家庭矛盾的焦点。有些兄弟间,本应携手共进、共谋家族兴旺,却因宅基地的划分不公或利益驱使,而大打出手,甚至对簿公堂。这种亲兄弟间的反目成仇,不仅让家族蒙羞,更让邻里乡亲感叹不已。
有些家庭在赡养父母的问题上,也出现了严重的分歧和矛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老爱幼是美德,而赡养父母更是子女的应尽之责。在现实中,却有不少子女因经济压力、家庭矛盾或个人私利,而在赡养父母的问题上推诿扯皮,甚至反目成仇。这种不孝之举,不仅违背了社会公德,更让年迈的父母在晚年遭受身心的双重折磨。
宅基地的争夺和赡养父母的矛盾,表面上看是物质利益的冲突,实则反映了农村社会中家庭关系的复杂性和脆弱性,农村社会的传统价值观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上往往说农村人单纯,农村的家族和邻里关系简单,但以我在农村生活15年的经历在看,农村人那种自私、势利眼、欺弱怕强、缺乏同情心的劣根性暴露无疑。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伟金叔的到访我家,至今仍在我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伟金叔,这个平日里并不多与我们家来往的亲人,突然主动踏足了我家的门槛。他的到来,带着一个计划——他想在后背山的一块园地上建房子,并且希望我爸爸也能参与其中,一人各建一套新房,以改善居住环境,也向村民彰显家族实力。
伟金叔充满了期待,他详细地描述着未来的新房将如何布局,如何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相融。我爸爸也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地点头表示赞同。当话题转到实际操作时,却遇到了障碍。或许是因为家境贫寒,我爸爸根本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持这个建房计划。他的脸上闪过一丝无奈与遗憾,最终只能无奈地放弃了这个念头。伟金叔见状,也没有再多说什么,只是默默地离开了。
后来,我从豪叔那里听到了另一种说法。他说,当时我家不建新房,是因为村里认为我爸是外姓人,拒绝在建手续上签字盖章,不同意我们使用那块地作为宅基地。这个解释让我一度感到困惑,因为在那个上世纪九十年代,我知道我们村建房似乎并没有那么严格的审批程序。只要地是你的,只要你有钱,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建造自己的房子。当我长大后,深入思考这个问题时,豪叔的说法或许只是表面现象。对于我家来说,贫穷才是最根本的原因。即使村里同意我们使用地块,我爸爸也无法承担起建房所需的费用。自那以后,伟金叔便独自开始了他的建房之路,他再也没有跟我爸爸有过其他深度的交流,让他深感失望,仿佛那次的提议只是他自作多情罢了。
在人生的长河中,有些情感的纽带往往是在关键时刻才得到最深刻的锤炼与升华。伟金叔与我爸爸之间的兄弟情谊,便是在一次突如其来的车祸之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进。
那是一个平常的日子,伟金叔骑着自行车,满载着萝卜干,满怀希望地前往水东贩卖。然而,归途却成了他生命中的一道坎。车祸的突然降临,如同晴天霹雳,将他击倒在地,昏迷不醒。直到次日,家人们才在医院的病房里见到他,那场景令人心碎——白纱带紧紧包裹着他的头部和脚部,全身插满了维持生命的管子,惨烈无比。
消息传回家中,奶奶悲痛欲绝,她感叹命运的不公,为何要让她的两个儿子都遭遇车祸的厄运。多年前,我爸爸也曾在水东遭遇过类似的不幸。而今,伟金叔的遭遇再次触动了奶奶的神经。
爸爸得知消息后,立刻放下手头的工作,骑着自行车,心急如焚地赶往人民医院。他一边焦急地向医生询问伟金叔的病情,一边严厉地责问肇事车主,并要求对方迅速支付医疗费用。医生的诊断如同一记重锤,伟金叔的头部受到严重撞击,可能存在积血,急需手术。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爸爸承担起了料理这次事故的义务,他忙前忙后,不仅在医院里奔波劳碌,还回到村里将我大婶接到医院来照顾伟金叔。我大婶作为一个农村妇女,面对这样的局面显得手足无措。接下来的日子里,爸爸几乎成了医院里的“全职护工”,从手术安排到费用缴纳,再到理赔事宜,他都一一亲力亲为。
经过紧张的手术和漫长的恢复,伟金叔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在医院住了一个多月后,他算是捡回了一条命。然而,车祸还是给他留下了后遗症,他的走路姿势变得歪斜,时常还会感到头晕目眩,甚至有一次在骑自行车时突然晕倒,重重地摔在地上,自那以后,我堂弟便要求他爸爸不要骑车了,出行基本靠步行。
出院回到家中,伟金叔对爸爸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他知道,如果没有爸爸的及时相助和悉心照料,他可能早已命丧黄泉。我婶虽然不善言辞,但也对爸爸充满了感激之情,同时对豪叔在关键时刻未能给予更多帮助而心生微词。
爸爸淡然一笑,他说:“兄弟,互相帮助是应该的,无需言谢。”爸爸这辈子一直渴望真挚的兄弟情。他记得年少时,村里人欺负他,却没有兄弟愿意站出来为他撑腰,那时的他感到多么失望和无助。他也记得文化运动时期,当他被批斗、饿得奄奄一息时,是豪叔给他送去了饭菜。这些往事,爸爸都铭记于心,成为他这辈子最难忘的记忆。
如今,看到我和弟弟之间的感情,爸爸更是感慨万千。每当看到我毫不犹豫地借钱帮我弟弟时,他都会当着弟弟的面发出由衷的感慨:“如果我有这么好的兄弟帮忙,我这辈子就不会受这么多苦了!”爸爸这辈子渴望有父爱,渴望有母爱,当这两样都与他无缘时,他开始渴望兄弟之间的爱,并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兄弟情——在对方最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无论风雨、无论艰难,都始终不离不弃。
豪叔的为人处世,总是那么不张扬,却能在细微之处捕捉到商机的脉搏。他不喜欢在人群中高谈阔论,却总能在别人的闲聊中,敏锐地捕捉到商机,并迅速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
当豪叔发现经营天然气库是一项有利可图的生意时,他没有丝毫犹豫,立即行动起来。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机遇总是稍纵即逝,只有迅速行动,才能把握住成功的可能。于是,他开始四处寻找合作伙伴,希望能够共同开拓这片充满潜力的市场。经过一番努力,豪叔找到了一间气库的老板。在深入交流后,他得知对方有意将气库承包出去,让别人来经营。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豪叔心中暗自窃喜。他想到了我爸,因为我爸爸在手下打过工,又是兄弟,值得信任。
然而,当豪叔满怀期待地向我爸爸阐述这个承包方案时,却遭到了我爸爸泼冷水。我爸爸认为这个生意无利可图,风险过大,不支持豪叔涉足其中;但我爸爸却始终无法说出任何具体的理由来支持他的观点。豪叔看着我爸爸这种态度,心中不禁有些失望。他知道我爸虽然为人忠厚老实,但在生意发展方面却缺乏敏锐的洞察力和前瞻性。这次合作机会的错失,也让豪叔意识到,我爸爸并不是他要找的得力助手。从那以后,豪叔再也没有找我爸爸商量过任何生意上的事情。他懂得在商场上,只有与志同道合的人携手合作,才能共同创造更大的价值,而我爸爸不是那种人,我爸爸错过了借助兄弟的东风实现人生更高层次跃进的机会。
豪叔并没有因为这次打击而气馁,他依然保持着坚定的目标和明确的方向,继续寻找着合适的合作伙伴。终于在广西,他找到了与他共同经营气库生意的伙伴,他们携手并进,共同开拓这片市场,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赚得盆满钵满。而我爸,则因为缺乏生意发展意识,最终只能依靠出卖体力来维持生计,成为了一名送气工。
如今的豪叔的成功,不仅源于他低调心细的性格和敏锐的商业嗅觉,更源于他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那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而这一切,都让我们敬佩和值得学习。
豪叔的成功,一半应该归功于我小婶,即我一秋婶。在我看来,豪叔与他的兄弟们,包括我的爸爸和伟金叔,都遗传承了我奶奶性格中某种难以言喻的“劣根性”:性格固执,面子观念极重,行事往往缺乏必要的魄力。这种劣根性,在我舅公身上也有体现。然而,在豪叔的婚姻中,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性格障碍,却因一秋婶的出现而得到了神奇的互补。一秋婶,这位智慧与勇气并存的女性,用她的果断、前瞻性和不屈不挠的坚持,为豪叔的人生画卷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上世纪90年代,一个房产投资的黄金时代,豪叔与一秋婶携手书写了他们商业传奇的第一章。当时,他们看中的是一座因经营不善而被法院拍卖的酒店。面对法官可能的偏袒,是一秋婶挺身而出,以她特有的坚韧和智慧,不仅坚持参与竞拍,还主动出击,找到了那位试图阻挠的法官,强烈表达了自己的意愿。最终,在一片不看好声中,豪叔以一秋婶的坚持为后盾,成功竞得了这座房产。这一决定,不仅为他们带来了稳定的租金收入,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发展,使这座房产的价值翻了几番,成为一笔极为成功的投资。但成功的投资经验不是一直一成不变的,比如后来豪叔同样通过竞拍购得另一套房产却没有像第一套这样好,那个位置不仅交通不方便,噪音也大,投资价值不大。我认为这是一次失败的投资。
豪叔与一秋婶的夫妻情深,不仅体现在他们对家庭的共同经营上,更在于他们面对困难时的相互扶持和信任。与我家中父母整日争吵不休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豪叔与一秋婶无疑是家族中的一对模范夫妻。他们恩爱有加,同心协力,不仅经营着美满的家庭,更积累了令人羡慕的财富。
在我心中非常敬重的一秋婶,但在我刚大学毕业没多久那一年,一次她主动为我安排相亲的过程中,露出了她人性中不那么光彩的一面,她在完全了解对方家庭情况的前提下,竟然为我介绍了一个瘾君子的女儿,这一举动让我深感震惊和失望。我开始怀疑,这位曾经在我心中充满智慧与胆识的长辈,是否真的值得我敬重。她是否真如某些人所说,是一个见不得亲人比她好的人,一个将“嫌你穷又怕你富”的人性体现得淋漓尽致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那年,小堂弟凭借不懈的努力,终于敲开了大学的大门。但是这份喜悦很快就被一层厚厚的阴霾所笼罩——伟金叔家里条件差,根本无法承担那高昂的学费。小堂弟鼓起勇气,拨通了一个他认为可能带来希望的电话——打给了豪叔,事实上他也认为家族手头最宽裕的应该是豪叔。
电话那头,他满怀期待地向豪叔诉说了自己的困境,希望豪叔能伸出援手,借他四千块钱交学费,他承诺,毕业后工作了一定会尽快还钱。然而,豪叔的回答却如冷水浇头,他让小堂弟去找他的哥哥姐姐们商量,说找他借钱是没用的,小堂弟在失望中放下了电话。
小堂弟刻服了重重困难,无论是学习上的压力还是生活上的艰辛,他都一一挺了过来。最终,他顺利毕业,并在繁华的广州大城市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成家立业,如今已是家族里混得比较出息的人了。
那件关于借钱的事情,虽然在我们这些旁观者眼中似乎已经随风而去,但豪叔却紧记心头。每年清明节回村扫墓时,他几乎都会主动提起这件事,解释着当年不借钱的缘由,言语中透露出些许的后悔与无奈。或许,在他内心深处,也渴望着那份亲情的温暖与团结的力量,不希望当年的拒绝罩上阴霾吧。
我们这个家族,似乎总是各自为政,各干各的,相互帮助的习惯似乎从来就没有形成过。记得有一次,一秋婶在一次与舅公的聚餐回来的路上,满怀期待地说,她希望每年过年时家族里的人都能相聚一起吃顿饭,像别的家族那样热闹温馨。然而,这个简单的愿望却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难以实现。我想,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这个家族缺少相互扶持的传统,缺少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来引领和凝聚大家的心。没有这样一位长辈的存在,家族成员们就像是一盘散沙,难以形成合力。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忽略了那份血脉相连的亲情与责任。
或许,这就是爸爸和他兄弟们的现实情感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