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4-12-29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在我计划中,这本书目的是记录我爸爸的点点滴滴,那是关于他成长、经历的故事。然而,在撰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无法绕过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我的奶奶。她不仅是我爸爸的母亲,更是他生命旅程中不可或缺的引领者与见证者。因为有奶奶的存在,我才有我的爸爸;也因为奶奶,我的家族树得以枝繁叶茂,延伸出了舅公、继爷爷以及我们这一辈的兄弟姐妹。奶奶将我们所有人串联在一起,我和我的叔叔堂弟堂妹们身上共同流着奶奶的血脉,所以我们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亲人。
记得在村里生活的那段日子,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奶奶对我的关怀与爱护。每当她见到我,总是不忘叮嘱我要努力学习,保持善良,远离邪恶的诱惑。这份来自长辈的期望与教诲,是我童年成长过程中最温暖的感情之一。相比之下,我的继爷爷,虽然也在这个家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他从未像奶奶那样,给予我如此直接而深刻的关怀与指导。奶奶的爱,不仅仅体现在言语上,更渗透到了生活的细节中。每当她家的鸡宰杀后,她总会给我家送来一碗的鸡肉;而当她家的葡萄树挂满硕果时,她也会精心挑选几串最甜的葡萄,留给我们享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却满载着奶奶对我们爱与关怀。与奶奶的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继爷爷对待我们的态度。当他给堂弟们分发香蕉时,我却常常被晾在一边,无法享受到那份甜蜜。这种差异,或许正是血缘关系与非血缘关系之间最直观的体现。
在我斑驳的记忆画卷中,奶奶的形象总是与岁月的沧桑紧密相连,仿佛她生来便是那位满头银发、身着全黑老式服装的老人。见到奶奶年轻的样子是一段只能从尘封已久的相片中窥见的过往。那是一组由舅公早年归乡探亲时拍摄的珍贵照片,它们如同时间的信使,穿越了数十年的风雨,将奶奶和我妈妈的青春片段带到了我的眼前。在那泛黄的相纸上,奶奶并非后来我所熟知的模样,她的身影里还没有被岁月雕刻出深深的皱纹,她依旧穿着那个时代女性标志性的服饰,只是不同于后来全黑的装扮,那时的她或许身着深灰色衣裳。照片中,还有我年轻漂亮的妈妈,她的头发烫成了时尚的波浪状,洋溢着时髦和活力。而我,则是一个穿着短裤和背心的小不点,背心上的破洞不经意间透露出孩童时代的无忧无虑,脚下的赤足更是那个时代农村孩子纯真与贫穷的象征。然而,这组承载着家族记忆的相片,却未能得到妥善的保存。奶奶在整理房间时偶然发现了它们,却未意识到这些相片的价值,随手交给了我们这些孩子玩耍。最终,它们如同断线的风筝,消失在了记忆的长河中,成为了一段永远无法找回的珍贵记录。
奶奶常常坐在门前那颗刺竹树下,与邻居们聊着家常,话语间偶尔会流露出对过往的感慨。她会提及自己年轻时的不幸婚姻,被她父亲早早强逼嫁给了地主做妾的无奈,也会骄傲地说起,如果不是她的到来,我的继爷爷或许将孤独终老。我们孙辈们还从奶奶的口中知道了她的名字叫巢锦云,她弟弟,即我舅公的名字叫巢锦程,后来舅公回乡聚餐时,我还从舅公口中知道他还有一个名字叫巢什锡。在奶奶朴素的世界观里,生活虽多波折,但总有一份坚韧与乐观在支撑着她前行。
奶奶一生未曾接受过教育,却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她常以豪叔和伟金叔为例,教育我们要珍惜学习的机会。豪叔因为会读书,得以摆脱当农民的命运,拥有了体面的工作;而伟金叔则因不努力学习,早早辍学,只能终日劳作于田间地头。然而,当我和堂弟们满怀热情地想要学习毛笔字时,奶奶却又会以一种近乎苛刻的态度泼冷水,她认为那是文人墨客的事,不是我们这些小孩子该涉足的领域。她的言辞虽打击我们,但背后却是生怕我们浪费了父母的钱财去买笔墨和正常的学习时间。
妈妈与奶奶之间的摩擦,便是一段难以回避的章节。妈妈与奶奶之间的争执,往往源于一些琐碎的日常。奶奶是个性情中人,对于家庭的和谐有着较高的期待。每当她听到妈妈无端地责骂爸爸时,心中便有不满。她不会选择沉默,而是径直走到楼顶,从高处俯瞰,对着我家,对着妈妈,用她那特有的方式,展开一场激烈的“辩论”。妈妈同样是个不肯示弱的人,于是,一老一少,一个站在楼顶的高处,一个站在院落的低处,仿佛是在上演一出家庭版的“唱戏”,彼此间的言语交锋,构成了村角边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然而,这样的争执带来的后果,往往会波及我和堂兄弟的关系。每次吵完架,妈妈总会教唆我们不要去奶奶家,我们年幼无知,只能听从妈妈的话,很久都不去奶奶家与堂哥堂弟们玩耍。奶奶看到我,会走过来,用她那慈爱的目光看着我,告诉我:“我虽然跟你妈妈吵架,但你爸爸是我亲儿子,我带你爸爸很辛苦,所以我是很爱你们的”。她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我们的爱与不舍,希望我们不要因为大人的争执而疏远她。
爸爸在水东打工后,回家的次数变得稀少。但每次回家,他总是会第一时间去看望奶奶,有时会带些水果,有时会带一袋子东瓜糖。这些简单的礼物,不仅是对奶奶的关心,更是对那份母子深情的维系。继爷爷也时常能分享到这份来自儿子的孝心。然而,随着我们家搬出村子来到城区居住,爸爸回来看奶奶的次数少了。有一次,爸爸难得回村里,奶奶却拉着他,责问他为什么这么久不回来看她。爸爸的反问带着几分无奈:“回来干什么?回来给别人欺负吗?”奶奶听后,声音中带着哭腔:“那连妈也不要了吗?”那一刻,奶奶与爸爸面对面,两人都泪流满面。爸爸静静地听着奶奶的埋怨与数落,心中那份对母亲的依恋与不舍和对村子的厌恶,令他无言以对。其实,爸爸这辈子最舍弃不下的就是奶奶,而奶奶对儿子的爱,也从未改变过。只是,在生活的琐碎与纷扰中,他们有时身不由已,无法做到尽善尽美。但那份深埋于心的亲情,如同一条坚韧的纽带,将他们母子紧紧相连。
据我妈妈回忆,作为奶奶的第一个长孙女,我的姐姐在幼年时期得到了奶奶无微不至的照顾。那时,奶奶的爱温暖而细腻,洒满了姐姐成长的每一个角落。然而,当我和弟弟来到这个世界时,奶奶的爱似乎已经被分配给了其他更需要她的孩子——伟金叔的儿女们。由于伟金叔和大婶终日忙碌于田间地头,奶奶便承担起了照顾堂弟堂妹们的重任。对此,我妈妈从未有过任何不满。毕竟,相较于伟金叔和大婶的辛劳,我的妈妈确实拥有更多的空闲时间。她并不像其他农村妇女那样忙于农活,而是经常在村头村尾与乡亲们聊天说笑,享受着悠闲的生活,生活的来源基本来自己爸爸打工的工资。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奶奶与堂弟之间的亲密关系尤为深刻。尤其是最小的堂弟,他几乎成了奶奶生活的全部,每天小堂弟就会与奶奶形影不离。从早餐到晚餐,每一顿饭都是奶奶一口一口地喂给他吃。那些日子里,我们常常能看到奶奶捧着一碗粥或饭,从屋里追到屋外,耐心地给小堂弟喂饭。每当奶奶喂一口饭时,她都会先放到自己嘴里舔一下,然后再送到小堂弟的嘴里。起初,我们还嘲笑小堂弟吃奶奶的口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场景已经变得司空见惯,甚至成为了我们家族中一个有趣的记忆。然而,这个习惯却引起了我大婶的不满。她认为这样做不卫生,于是找机会委婉地提醒了奶奶。奶奶听后解释说,她这样做是为了试一下饭的温度,以免烫伤孩子。虽然奶奶一开始接受了大婶的意见,但没过多久,她又恢复了原来的做法。大婶对此也无可奈何,只有默默接受。
如今,当我们堂兄弟在一起聊起这段往事时,还会忍不住开玩笑地说小堂弟是吃奶奶的口水长大的。虽然这句话听起来有些玩笑意味,但其中却蕴含着对奶奶深深的怀念和感激。是她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守护着家族的每一个成员,让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感受到了的温暖和爱。
在我奶奶一生中,如果要评选出最孝顺的儿女,那么我的美兰姑无疑会荣登榜首。回望九十年代初,那是一个物质尚不充裕的时代,自行车还未完全普及,而美兰姑的丈夫却已经驾驶着一辆进口的铃木摩托车穿梭在乡间小道上。那是一辆双排气、多气缸的豪华跑车,每次它轰鸣着驶向我奶奶的家,都会引来一群孩子的围观。我们瞪大眼睛,闻着汽油的“芳香”,围着这辆充满未来感的摩托车久久不愿离去,心中充满了对美兰姑一家的羡慕。
美兰姑对奶奶的孝心不仅仅体现在物质上的慷慨。她每隔一个星期就会带着大包小包的礼物来看望奶奶,有肉有菜,还有我们小孩喜爱的零食。因此,我和堂弟堂妹们最期待的就是美兰姑的到来,她的每一次探访都如同节日一般,让我们能吃到零售和一顿丰盛的饭菜。
奶奶身体不好,需要经常看病就医。在那个时代,医疗费用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而美兰姑承担起了奶奶的大部分医疗费用。
美兰姑的丈夫在广州做煤气批发生意,他们家的收入在当时的村子里可以说是数一数二的,行事也很高调。我记得姑丈三十一岁生日那天,他们家备下了丰盛的酒菜招待亲朋好友。作为美兰姑的娘家,我们家和叔叔家也受邀前往。那天,继爷爷请了村里一个开拖拉机的人,通过拖拉机把家里的大人和小孩都送到了美兰姑家。用拖拉机运人,现在看来多少有些滑稽和寒酸,但在当年拖拉机至少也是机动车,是有排面的。那一天,美兰姑家整个家族都沉浸在一片欢乐与祥和的氛围中,美兰姑家的热闹与喜庆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
美兰姑家发达后,她并没有忘记帮助家里的亲戚。然而,有些人却对她的高调作风表示不满,比如我的妈妈,还有我小婶。但在奶奶眼中,美兰姑的孝心是无可挑剔的。奶奶曾多次感慨地说:“早知道当年多生几个女儿好过生儿子。”这句话虽然带有几分怒气,但也透露出奶奶对美兰姑的喜爱与赞赏。
与美兰姑相比,我爸爸的亲大姐——那位早年因家庭变故后被送给别人当女儿养的姑姑,在奶奶的眼中并没有得到如此高的评价。这并非是因为奶奶对她没有感情,而是因为一件关系美兰姑与我大姑的往事,彻底断送了我大姑和我奶奶的感情,这件事如今回想起来,依然令我感慨和惋惜。
大姑的童年并不顺遂,跟我爸爸一样,从小受了不少苦难。大姑自幼与母亲离别,她在养父母家中成长,经历了许多不为人知的艰辛。这些磨难并未将她击垮,反而铸就了她坚韧不拔的性格。在养父母的抚养下,大姑逐渐长大成人,并嫁给了一位退伍军人,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婚后,大姑与丈夫育有一儿一女,生活虽然简单,却充满了温馨与幸福。丈夫退伍后,被分配回当地的国营农场工作,这本是一份体面且稳定的职业,让他们的生活有了初步的保障。可是命运似乎并不打算让这对恩爱夫妻长久地享受这份宁静。好景不长,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夺走了她丈夫的生命,留下大姑和两个年幼的孩子,独自面对未来的风雨。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大姑几乎被击垮。在短暂的悲伤过后,她振作起来,因为她知道,自己还有两个孩子需要照顾。大姑继承了丈夫的岗位,继续留在农场工作。这份工作虽然收入不高,但足以让她养家糊口,给孩子们一个遮风挡雨的港湾。
在农场的日子里,大姑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她不仅要完成繁重的工作任务,还要照顾两个孩子的饮食起居。尽管生活充满了艰辛,但大姑少有过怨言。有人曾建议大姑再找一个男人过日子,以减轻她的负担。然而,大姑却坚决地拒绝了。她深知,孩子们已经失去了爸爸,她不能再让他们承受任何情感上的伤害。她选择了一个人默默地承担起这个家,独立一人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天。
我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姑找到我奶奶相认的。每年大姑都会带着她的两个孩子,来到奶奶家小住半个月左右。与大姑的到访相比,我们并没有像期待美兰姑那样热切地期盼她的到来。美兰姑每次来都会带来大包小包的零售,而大姑则更多地是带着换洗的衣服,这种差异在年幼的我们心中有不同的期待。
美兰姑见大姑退休在家,儿女也已长大成人,便心生一计,希望大姑能到她家中帮忙带孩子、做饭,做些保姆的工作,以此来增加家庭收入。大姑出于对亲戚的信任和对工作的需要,欣然接受了这一提议。
事情的发展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美兰姑的真实意图并非仅仅是为了让大姑帮忙,而是想借此机会将大姑介绍给当地一位家庭条件不错的老男人当老伴,希望他们能重新组建家庭。美兰姑的初衷是好的,她希望大姑能在晚年有所依靠,以减轻孩子们的负担,但她却忽视了大姑的个人意愿。大姑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她认为,如果自己有改嫁的意愿,早在二十年前就已经嫁人了,何必等到现在儿女都长大了再去找老伴呢?她坚持认为,现在的生活已经足够满足,无需再去寻求新的婚姻。双方因此产生了激烈的争执,美兰姑未能成功说服大姑,这门婚事最终也没有促成,美兰姑对大姑心生怨气。此事过后,两姐妹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而微妙。大姑深感失望和不满,决定离开美兰姑家回到自己家中。
奶奶在得知此事后,却固执地认为是大姑的错,一心偏袒美兰姑,甚至指责大姑的行为。吵到激动处,奶奶声称,让大姑不要再来看望她,让她永远不要踏进这个家门。这样的结果让大姑深感痛心,她与奶奶之间的母女关系因此降到了冰点。在我妈妈看来,这是一场“富女儿成功挤掉了穷女儿”的闹剧。在财富面前,连自己的母亲也无法做到一碗水端平,这实在是令人遗憾。
此后的好多年,大姑再也没有踏足过奶奶的家门。这份亲情的裂痕如同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横亘在大姑与奶奶之间。每当回想起这段往事,我都会感慨万分。原本应该紧密相连的母女之情,却因为奶奶的偏袒变得支离破碎。这不仅是大姑和奶奶个人的遗憾,更应该值得我们思考,老人如何在亲情面前做到不偏不袒,如何做到一碗水端平,我想,这也是家庭幸福的基本。
在继爷爷过世后的八个月,奶奶病重了,爸爸和叔叔们连夜送奶奶到人民医院检查,CT机检查显示奶奶腹部有一个肿瘤,并且患有严重的其它并发症,肝肾功能已严重不全,医生建议不要动手术,保守治疗。在医院住了三天后,奶奶病情恶化,医生下了病危通知。爸爸和豪叔决定让奶奶回家,这也是奶奶的最后心愿,奶奶说希望死在家,不能死在医院里,要落叶归根。回到家后,爸爸守在奶奶床前,已连续几天没合过眼了。爸爸把奶奶堆在房间的衣服都整理出来,然后拿到村前的小河里一件一件地洗干净,爸爸知道这些衣服也许他母亲用不着了,但他要为母亲洗最后一次衣服。爸爸一边洗一边掉眼泪,村里人路过,看到我爸爸在为奶奶洗衣服,纷纷说我爸爸孝顺。
奶奶回来的第四天,永远闭上了眼睛,享年79岁。爸爸彻底成了没有母亲,也没有爸爸的孩子了,爸爸知道从始再也没有母亲牵挂他了,村子里也没有爸爸牵挂的人了。奶奶去世的同一年,继爷爷已走在奶奶之前,早奶奶8月个月去世了。一年之内,一个家族的两位老人相继去世,有村里人说是不幸的;但我爸爸和叔叔们相信,奶奶是追随他的丈夫去了。两位老人都活到了80岁左右,算是有寿之人,并且没经历过多大的病痛,寿寐而终,算是喜丧吧!奶奶和继爷爷去世后,美兰姑便很少回娘家了,她的丈夫,即我姑丈的身体不久后身患重症,家庭里不好的事接踵而至;而我的大姑也在几年后去世了,令人嘘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