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5-1-13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我想写写我曾经生活过的村子,那里是我生活了十五年的地方。在我小时候看来,村子位于偏远的乡村,四周被广袤的田野所环绕,交通闭塞(那时没有水泥路,一到下雨天到处都是泥淖,也没有摩托车和汽车),信息不畅。村民们世代以农为生,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劳作在田间地头。他们的生活无聊而朴素,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遵循着古老的农耕节奏。闭塞的环境并没有阻挡住一些有志青年的脚步。村里也出了一些能人,他们或是读过高中有文化,或是当过兵见过世面,但凡有一点门路的人,都选择了离开这片土地,远走高飞。他们或是到城市打工,或是继续深造,或是投身军旅,最终都在外面闯出了一片天地,便几乎不再回到村子。
豪叔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初中毕业后就跟随老板到广州打工,后来又在老板的支持下入读了广州的建设中专学校。毕业后,他一直在广州发展,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在繁华的都市里站稳了脚跟。即使后来他在水东安居下来,也很少回到村里。除了豪叔,村里还有一个当兵的人,他在部队里得到了领导的赏识,当上了排长。转业后,他凭借着在部队里的锻炼和积累,最终在地方上官至副区长。尽管他在外面风光无限,但大部分村民却并不认识他。因为他基本不怎么回村里,除了清明节回来扫墓外,连他的兄弟也很难联系到他。他的哥哥与他形成鲜明的对比,生了几个儿子,个个都是“超雄体”面相,脾气暴躁,性格古怪,有暴力倾向,是村民走路时尽量避开的对象。副区长应该是村里最出色的人,毕竟当过大领导,但他却像是一个过客,户口早已迁出村子,与这片土地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还有伟叔当了小学校长,伟叔应该是留在村里唯一的能人了。
并非所有人都像豪叔和那位副区长一样有着远大的志向和出色的能力。村里的年轻人大多无所事事,不是打牌就是走家串巷。他们缺乏正当的职业和收入来源,适婚青年更是为找对象而发愁。因为贫穷,根本没有女人愿意嫁到这里来。而那些年轻女性则想方设法早点嫁出去,嫁得越远越好。她们渴望逃离村子和原生家庭,寻找心灵归宿。我爸爸说,出走是农民最好的出路。我爸爸在这村里生活了半辈子,也在这里受了很多苦难,所以出逃这条村子是我爸爸一生的愿望。
在农村生活时,爸爸曾尝试过小本生意,也曾为亲戚辛勤打工了十多个春秋,但那些年月仿佛被厚重的乡土束缚,他的心中那个逃离村庄、追寻更好生活的梦想,始终没能力实现。直到1996年,爸爸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购置了一辆人力三轮车,成为了水东城的一名送气工人。这份工作,虽然辛苦,却为家庭带来了经济转机。每一次蹬动三轮车,都像是在为全家的未来加油鼓劲,汗水与努力逐渐汇聚成一条通往城市的道路。爸爸这次职业的改变,让他多少踏上了城里天燃气需求上升的风口。也正好当时干这行的人不多,因此虽然辛苦,但是我爸爸这辈子干过的所有工作中收入最好的,所以我们家才有能力在水东买房,实现逃出村子的愿望。记得搬家前夕,母亲忧虑地问爸爸:“你有没有能力在城里生活下去?如果最后不得不又回到村子,那会让人笑话的。”面对母亲的质疑,爸爸没有信誓旦旦的保证,只有对未知生活的担忧,这符合爸爸一贯持用的悲观心态。
随后的三十年里,爸爸用实际行动回答了母亲的问题。他日复一日地蹬着那辆三轮车,全年无休,穿梭在水东城的大街小巷。那股蛮劲,不仅支撑起了整个家庭的生计,更让我们在陌生的城市里找到了归属感。从最初购买一套房子,到后来又买了一套,并积下了他认为比理想的存款,每一步都凝聚着他的血汗。
村里那些年轻男青年似乎充满了性压抑,他们常常聚在小卖部门口,一口接一口地抽着水烟,聊着儿童不宜的话题。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外面世界的渴望和好奇,但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无奈和迷茫。在那个年代,还没有网络,连电视都没有普及。谁家要是有一台电视,那将是非常值得炫耀的事情;如果谁家还有一台录像播放机,那更是稀奇得不得了。我们村里只有一户在水东做生意的人家里有录像机,那种播放黑色磁带的机器。这户人家里的录像机多数时候是播放一些情色影片。于是,这户人家成了村里那些迷离青年和中年男人的聚集地。他们在这里寻找着心灵的快乐和刺激,以此来缓解内心的压抑和苦闷。这就是20世纪90年代农村的现象,我之所以熟悉,是因为我在村子里生活了16年才离开。现在90后和00后农村小孩成长起来了,加上获取信息的便利,人们思想已开化,农村人已不再像以前那样了。
20世纪90年代初,在我们村里,黑白电视机渐渐地走进了各家各户,但彩色电视机还是稀罕物,没有谁家有。那时我还很小,电视是个新鲜事物,我们很喜欢看。一到晚上,村里有了电视的人家,总是被没电视的人家围得水泄不通。我自然也不例外,总是早早地吃完晚饭,就跑到有电视的人家里等着看。有时候人家还没吃完饭,我就眼巴巴地站在门口等着。
那时候的电视节目虽然不多,但对我们来说已经是最大的乐趣了。我总是看得津津有味,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回家。有时候看到晚上十点多了,妈妈来喊我们回家睡觉,我还依依不舍不想走。
直一天晚上,我和弟弟又去隔壁家看电视,发生了一些事,我家才把买电视摆上了议程。隔壁家的小孩也是个电视迷,总是想一个人独占电视。我和弟弟去了几次后,他就对我们很不耐烦了。那天晚上,不知道因为什么事情,我弟弟跟他发生了争执,结果被他从家里赶了出来。我和弟弟垂头丧气地回到家,妈妈看到我们这个样子,就问我们怎么了。弟弟把事情告诉了妈妈。妈妈听了后非常生气,她一边骂弟弟不争气,一边感叹我们家没有电视受人家欺负。
那时候的爸爸在水东给亲戚打工,每个月工资三百块钱。我们家的生活虽然不算贫困,但也算不上富裕。妈妈跟爸爸商量了几次买电视的事情,但爸爸总是说再等等吧,等以后钱多了再买。这次妈妈被隔壁家的小孩的行为惹得生气了,她决定把买电视这件事情摆到家庭里最大的购物计划支出里。于是她找机会,把弟弟遇到的这件事情添油加醋地告诉了我爸爸。爸爸听了后也很生气,他觉得孩子不能因为家里没有电视而被欺负。
那时候一台黑白电视机大概要600元左右,相当于爸爸两个月的工资收入。而一台彩色电视机则要贵得多,至少要3000元以上,并且没有国产货,都是日本进口的。对于我们家来说,买一台黑白电视机已经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了,更何况是彩色电视机。但是爸爸考虑再三后,还是决定买一台电视机。
几天后爸爸就用自行车把一台电视机载回了家。那是一台木制外壳的彩色电视机,铭牌上还印着日文,而且是一台二手旧货,这让我有些失望。虽然屏幕有点小,并且颜色也不太鲜艳,但对我们来说已经是惊喜。我们家成了村里第一个拥有彩色电视机的家庭!这件事情让我一瞬间优越感爆棚。那些曾经去过隔壁家看电视被驱赶的阴霾一扫而空。可是好景不长,那台彩色电视机就开始出现问题了。也许是频道制式不同,或者是因为二手货太旧了,反正收台总是比隔壁家的黑白电视机少很多。有时候只能收到一两个台,并且节目还经常卡壳、花屏。
这台电视机花了爸爸三个月的工资呢!对他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从那以后,爸爸变得更加节约了,家里的开销因为买了一台二手彩色电视而紧张。在我看来,这次消费完全是错误的决定。第一,花大价钱买了一台二手货;第二,因为收台太少,这台电视机常常成了摆设。爸爸平时是一个很节约的人,他对自己很吝啬,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但是一旦有亲人在他面前说了些添油加醋的话刺激他时,他就会做出一些冲动的决定,我其实很看不起这种没主见的思想。这种心理同样出现在若干年后他在水东买房子的经历上。我爸爸之所以能在水东买房,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豪叔的怂恿与推销。我常想,如果在90年代中期,爸爸有胆量在水东西湖旁买商铺的话,那我们家早就实现财富升级了!那时西湖商铺才15万左右一个,一栋二层小楼,一楼是商铺,二楼可当住宅,那时我爸爸是送气工,有机会跟很多客户打交道,他应该是最早获得内部价的人之一,这件事也是后来爸爸亲口告诉我的,并且感到后悔的事。可惜当时妈妈没有怂恿他去投资,这是一个遗憾!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村子就是整个世界,而外面的世界,对我而言,总是充满了未知与好奇。我七岁那年,尚未踏入学校的门槛,却迎来了一次远行,去往水东的县人民医院。这次旅行的起因,是我脸上和身上渐渐蔓延的白斑,那是一种名为“白胀”的皮肤病,它改变了我的外貌,也让我在同龄人中显得格外不同。尝试了各种土方,但白斑没有消失,反而愈发肆虐。于是,妈妈决定带我去县城看病,希望现代医生能为我带来希望。
爸爸就准备好了那辆老旧的自行车,车把前的三角架上座绑上了一个坐垫,这种坐垫类似现在电动摩托车的儿童座椅,可以牢牢固定在三角架上的。妈妈也推出了她的自行车,我们三人就这样踏上了前往水东的路途。黄土路上,车轮滚滚,扬起一阵阵尘土,爸爸和妈妈并排骑行,偶尔传来他们轻松的谈笑声,那是我记忆中难得一见的温馨场景。
到了水东城,水东的轮廓渐渐清晰,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见识到农村外的繁华。高楼大厦(现在看来虽然算不上高楼)、车水马龙、人来人往,这一切都与农村截然不同,让我眼花缭乱,充满了惊奇与向往。尽管我无法确定这是否是我七岁前唯一一次进城,但这次看病的经历,无疑是我对农村之外世界认知的第一次深刻烙印。
就医的过程并不如想象中那般顺利。医生在仔细检查后,除了开具必要的药物外,还推荐了两盒名为“太阳神”的保健品。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我们并不知道保健品并不具备治疗作用,只是出于对医生的信任,父母没有拒绝,尽管这意味着额外的经济负担。事后我才明白,这不过是医生为了销售提成而做出的推荐,原本简单的皮肤问题,因为这份不必要的开销而让我爸妈变得经济有压力了。那天晚上,当我小心翼翼地喝着那瓶“太阳神”时,不慎滴落了一滴在裤子上。爸爸见状,连忙用手指沾起那滴“珍贵”的液体,然后放进嘴里,舔了又舔,吸了又吸,仿佛那是无价之宝。我看到了他眼中的责备,但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无奈与珍惜。爸爸责备我浪费了药物,但我知道,那是对家庭开支的忧虑。
勤俭节约,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便是许多人推崇的生活态度。它不仅是对物质资源的珍惜,更是对人生价值的深刻体悟。当这种美德被过度解读和践行时,它也可能成为束缚个人成长和家庭幸福的枷锁。我的爸爸,一个地道的农村人,深受勤俭节约观念的影响。不仅是我爸爸,几乎所有农村里成长的老一辈人都是这样,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极致节约、反感浪费。在他们的世界里,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每一笔非必需的开支都会让他犹豫不决。爸爸坚信,钱是省出来的,而非赚出来的。这种信念如同刻入骨髓般难以动摇,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家庭的每一个成员。爸爸的这种节约精神,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为家庭打下了经济基础。他通过不懈的努力和积累,让我们有了基本的温饱保障。可是这种过度的节约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它让我们家庭氛围充满了负能量,让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我们总能在爸爸口中听到关于家庭贫困的重复叙述,这种对苦难的过度强调,让我们自觉地认为自己能力不行,注定是一个没有大作为的人。这种思想如同无形的枷锁,束缚着我们的手脚,让我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总是畏手畏脚,思前顾后,难以跨越心理障碍。这种极致节约心态的外在表现是:在家里人一离开房间必须光灯、洗澡舍不得用水、买衣服必须买便宜的但买回来又因质量问题不喜欢、晚上再去市场买打折的菜、明明不需要却因为便宜买了一在堆、不相信任何人的投资建议、买大件商品时总被自己劝退,等等。
我妈妈很多不合常理的行为和脾性都与贫穷有关;弟弟放弃上大学的其中一个理由是“因为家里太穷了”;而我,在上学期间,因为不舍得掏钱跟同学一起去聚会,因为没钱买电脑买手机买衣服鞋子,因此与别人格格不入,遭到同学的嫌弃;因为缺钱,我不敢对心爱的女孩表白,甚至为了满足物欲而一度动了去偷的歪心。这些经历,让我深感自责和痛苦。勤俭节约本身并无过错,但过度的节约却会适得其反。它让我们在挣钱的过程中忽略了自我,忽视了个人成长和价值实现的重要性。它让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缺乏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去面对。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勤俭节约这一传统美德。我们应该在珍惜物质资源的同时,更加注重个人成长和价值实现。我们应该在追求物质满足的过程中,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难。我深受这种守财奴式的金钱观所害,所以我有意去改变这种心态。我现在即使手头也不宽裕,但在力气能及的前提下,我会尽量按时给我妈妈生活费,我会尽量满足我自己孩子的消费需求,我会尽量让我爱人的微信里不缺钱,我会尽量借钱帮助我的姐姐和弟弟度过难关,为的就是让家人感受到温暖,不要因为缺钱而掉进精神深坑。尽管这很艰难,但我没有太多抱怨,只有努力搞钱。
在我们这代人的童年记忆中,物质并不像如今这般丰富,玩具是一个稀缺的奢侈品。对我而言,最令我魂牵梦绕的玩具莫过于橡皮筋弹弓了。在那个年代,孩子们的乐趣往往源自于自己动手创造的简单物品,而弹弓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制作弹弓的过程,考验着我们的动手能力,其中最核心的材料便是那块用于包裹子弹的“牛皮”。尽管很多时候,这些所谓的“牛皮”其实并非真正的皮,而是人造革,即便是这样的人造革,在农村也是我们孩子难以轻易获得的珍宝。记得有一次,我从同伴那里得到了一块梦寐以求的人造革。对我而言,我仿佛得到了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我小心翼翼地将其收藏起来,心中盘算着如何用它制作出一把既精美的弹弓。可是第二天当我满怀期待地准备动手制作时,却发现那块珍贵的“牛皮”不翼而飞了。我焦急万分,翻遍了家中的每一个角落,却始终未能找到它的踪迹。失望与悲伤如潮水般涌来,大哭成了我小时候惯用的能够宣泄情绪的方式。幸运的是,爸爸安慰我,并承诺会为我找到一块新的牛皮。几天后爸爸真的从水东带回了一大块人造革皮。当我看到那块崭新的皮革时,心中的喜悦难以言表。
后来,我不仅用这块皮革制作出了自己心仪的弹弓,还将剩余的皮革分割成小块,出售给了同村的小伙伴们。每块皮革虽然只卖得一毛钱,但那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小小成就感,却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我记得,通过这次小小的“生意”,我竟然赚得了两块钱的“巨款”。除此之外,爸爸有时还会带回一些旧电池、开关、电线等材料,我用这些材料组装了一些有意思的玩具,比如二联开关控制灯炮的亮与熄。这些东西应该是在某个学校垃圾池里捡的,走到我读初中后,在学校实验课用过这些器材,我才知道是实验用品。
爸爸有时还会展现出他大方的一面。在我弟弟五岁那年,爸爸带回了一辆金属制作的儿童三轮车。这辆玩具车是全新的,在当时的农村里很罕见,因此,它很快就成为了我结交小伙伴、并在他们中树立威信的“神器”。每当小伙伴们争先恐后地想要玩耍这辆玩具车时,我都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满足。
童年的许多事情都已逐渐淡漠,但关于买电视、爸妈一起带我到水东看病、玩具的这几件事,却始终清晰如昨,让我难以忘怀,因此写了下来。 如果说上面这些事都是父母在我儿童时光里给我留下的美好回忆,那么接下来的回忆,更多的是伤心,令人窒息的家庭氛围在我们童年时期的心里蒙上了阴影。也是造成我后来离家去外地求学后,如同脱缰的野马,不管是寒暑假,甚至连过年都找借口不回家却心情舒畅的原因。
我曾多次提及,妈妈年轻时是一个性格急躁、脾气不稳定的人。她的这种性格,不仅让自己在村里树敌众多,也让我们这些作为子女的承受了不小的压力。村民们对我妈妈的印象并不美好,甚至可以说是深恶痛绝。这种情绪,连我的小婶也如此,她曾多次向我抱怨妈妈过去的种种不是。每当听到这些陈年旧事,我的内心总是五味杂陈。我觉得,作为晚辈,我们应该学会放下过去的恩怨,尤其是当妈妈已经是一位76岁的老人时;我无法因为小婶的揭发而对自己妈妈心生怨恨,毕竟,时间已经冲淡了一切,而我们都已长大成人,应该学会宽容与理解。
尽管如此,我不可否认,我曾对妈妈有过怨恨。那些因贪小便宜而被别人当场抓住,随后与对方大吵大闹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还有那些毫无根据的指责,说别人偷鸡摸狗,结果却遭到报复的往事,那些因鸡毛蒜皮的事而对我爸爸骂最恶毒的话的场景……,都让我对妈妈的行为感到羞愧和愤怒。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她自己的形象,也让我们姐弟在村里抬不起头来。我姐姐和弟弟成年后的叛逆,我认为与妈妈有着莫大的关系。他们成长的家庭环境,充斥着无尽的争吵和纷争,连餐桌上的安宁都很难得,即使是天赋异禀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也难以健康成长。家庭的纷争像一把无形的刀,悄然地在儿女心中刻下了伤痕,导致他们在成年后选择了背刺父母的道路。每当想起这些,我都会感到无比的痛心和无助。
妈妈曾经历过一段痛苦而绝望的时光。因为她的某些不当行为,村民们对我们家产生了强烈的反感,甚至将矛头指向了我们姐弟。那些日子里,妈妈伤心欲绝,足不出户,整天躲在床上,连饭也不吃。那时的我们还小,爸爸又不在家,妈妈的不闻不顾让我们感到被遗弃的恐惧。我甚至怀疑,她是否已经有了放弃家庭、轻生的念头。奶奶看到妈妈这种状态,心里十分担忧。如果妈妈继续这样消沉下去,不仅自己会垮掉,整个家庭也会陷入不好的境地。尽管奶奶以前跟我妈妈有过矛盾,两人长期不和,但奶奶仍然过来耐心地劝导妈妈,告诉她知错就改还是一个好人,鼓励她从床上起来,重新回归正常生活。在奶奶的劝说下,妈妈终于在床上躺了一个月后重新振作起来。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家庭的希望重新被点燃。
妈妈的行为给我们姐弟带来的后果却是深远的。我们在上学的路上会被人骂、被搞小动作,成了被霸凌的对象。那些日子里,我们被村里的小孩欺负是家常便饭,却无能为力反驳。有时,我真的感到很绝望,仿佛整个世界都对我们充满了敌意。可是妈妈面对这种情况,她会把怨气洒在我爸爸的身上,她埋怨因为我爸爸是跟娘过来的,是村里的外姓人,别人才这么针对我们。妈妈好像从来没有反思过自己,这令人失望。
那些年,我们家无论是清晨还是夜晚,争吵声总是不绝于耳,如同无尽的噩梦,缠绕着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心。妈妈的脾气似乎总是那么火爆,爸爸的每一个小过失都能成为她爆发的导火索。有时是因为爸爸为了节省开支,买了廉价的猪头肉,让厨房弥漫着令人不悦的腥臭;有时则是因为爸爸洗澡时不小心将客厅地板弄湿,引来妈妈的一顿指责。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琐事,在妈妈那里成了无法容忍的大错,她的每一次发作,都像是刻意要让爸爸难堪,将心中的不满与愤怒毫无保留地倾泻而出。在这样的环境下,家里几乎找不到一丝平静的气息。夜幕降临,本该是家人围坐一堂、共享天伦之乐的时候,我们家却常常陷入一片死寂,每个人都在小心翼翼地避免触碰那些敏感的神经,生怕一不小心又引发一场风暴。
我至今还记得那个冬至节,一个在我们村里被视为重大节日的日子。家家户户都买菜做饭设晏,亲戚们纷纷来访,热闹非凡。而我们家,却像是一座孤岛,冷冷清清,无人问津。爸爸为了这个节日,特意买了比平时多得多的菜,其中还包括一颗我们从未见过的白色兰花菜。这本是他的一片心意,希望能为这个家增添一些节日的气氛,妈妈却认为这种陌生的菜不适合我们家吃,担心它有寒性,吃了对身体不好。就这样,因为这颗小小的兰花菜,妈妈再次对爸爸发起了猛烈的攻击,那个冬至节,我们家是在一片沉默与恐惧中吃完了一顿饭的。
有时我想,我们家从农村逃离到了城市,以为逃离了贫穷,逃离了被别人欺负的命远,但好像又逃离不掉什么,即那种情感上的创伤和幸福的缺失,却一直如影随形。
我的妈妈时常展现出一种刚强的气质,她的脾气有时显得有些急躁,但这并不影响她在我心中作为一个好妈妈的形象。如果她能收敛自己的坏脾气,能更加尊重爸爸,做一个正直的人,那么她在我心中的地位无疑会更加崇高。然而,即便她不是那么理想,我也无法否认她为我们这个家庭所付出的努力和辛劳。
回忆小时候,妈妈经常背着我走在后背山脚下的小路送我去学校;我们姐弟几乎每餐都能吃到她亲手烹制的可口饭菜,当我们感冒发烧时,是妈妈不辞辛劳地寻找偏方,让我们尽快退烧。她面对我们遇到麻烦时的那份焦虑感,至今仍让我动容。与村里那些放养式的孩子相比,我们姐弟无疑享受了更多来自妈妈的关爱。记得有一次,我9岁那年,在路过隔壁家门口时被狗咬伤了膝关节。虽然伤势不重,但妈妈却心急如焚。她深知狂犬病的危害,因此不惜一切代价为我寻找治疗的方法。那天晚上,我喝下了这辈子最难喝的中药。第二天一早,妈妈便送我到卫生站打疫苗,一连打了5针,持续了一个月的时间。每当回想起这件事,我都会感到后怕。如果当时我没有告诉妈妈这件事,或者妈妈也像村里那些放养孩子的父母一样不重视,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有可能像附近另一条村被狗咬后不打疫苗而死掉的人一样,想想都后怕。直到现在,我左腿膝关节的背面,仍然留着两个被狗咬的牙痕,就像一个印章,感恩妈妈的救命之恩。除了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关怀,妈妈还在我们家庭面临困境时展现出了她的坚强和勇敢。在我爸爸出车祸的时候,整个家族里只有妈妈忙前忙后处理事故和照顾爸爸;在我爸爸工作之后感觉头晕眼炫、低血糖时,也是妈妈找最有营养的食材煲汤给他吃。这些生活的点滴,印证了我妈妈其实是刀子口豆腐心。
我发现自己很长一段时候,对妈妈有很大的成见,我姐姐有一次反问我:“我们家出了像她这样的孩子,父母是不是很可怜?”是的,我姐姐做了很多出格的事,比如带我的小学男同学回家,然后关上门,这算是小的,除此之外,做了更令人恶心的事,为了家丑不外扬,也为了让她在晚辈面前留点颜面,我根本就不敢提及。我做不到像姐姐那样对妈妈的宽容,我认为姐姐的不幸虽然有她的认知缺陷和行为过错,但也有来自家庭的因素,我甚至一度怀疑是来自妈妈刻在骨子里的坏基因的遗传因素。
但当我回首往事时,我感到妈妈的过去虽然充满了争议和遗憾,但她毕竟是我们的妈妈,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的行为虽然给我们带来了伤害和困扰,但也让我们学会了宽容和理解。我们无法改变过去的事实,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未来。随着我们长大,成家立业,也为人父为了夫,我逐渐学会了放下对妈妈的怨恨和不满。我开始理解她的不易和苦衷,也明白了她作为妻子和妈妈,在一个异姓人的家庭里所承受的压力和痛苦。其实,如果你生活在这样的村子里,面对的是一群无文化,以整人为乐,毫无同情心,起哄是他们的日常的生活,每个有能力的人都想离开的村子;生活在像我爸爸这样的家庭背景下,你不一定能做到心静如水,好多时候是身不由已。我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柔软的地方,即使是最坚强的人也不例外,我愿意用爱和包容去温暖妈妈那颗曾经受伤的心,让她感受到孩子温暖和关怀,希望妈妈的晚年健康快乐。
这也是爸爸教会给我的宽容,因为在爸爸心中,他一直感恩和包容我妈妈,爸爸说过如果没有我妈妈,他这辈子注定是是孤独终老,无依无靠之人。 |
|